回覆列表
  • 1 # 馮瑋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後,經過短暫的馬林科夫執政時期,赫魯曉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並開始展開對斯大林模式的第一次衝擊,這場衝擊以赫魯曉夫在1956年2月25日蘇共二十大內部會議上所作的題為《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通稱“秘密報告”)為正式起點。所以稱赫魯曉夫的報告為“秘密報告”,是因為當時蘇共中央沒有公佈這份報告。直至1989年復刊的《蘇共中央通報》第3期上,蘇共中央委員會才首次公佈了這份報告,並加了一個簡短的評語:“蘇共中央政治局認為,在《蘇共中央通報》雜誌上發表原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尼基塔·謝爾曼·赫魯曉夫1956年的《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是適宜的。”

    除了反對個人崇拜,赫魯曉夫改革還透過各項政策大幅降低物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他的說法,“土豆燒牛肉= 共產主義”)。同時,赫魯曉夫放鬆了對文藝的禁錮。當時的蘇聯文學,因舒倫堡的小說《解凍》而被稱為“解凍文學”。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繼赫魯曉夫入主克里姆林宮,執政長達18年(1964-1982),僅次於在位達30年的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對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政策進行了批判、調整和“糾偏”,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綜合國力達到與美國分庭抗禮的程度,資料顯示,1965年蘇聯國民收入約相當於美國的62%,1975年提高到約相當於67%,1965年蘇聯的工業產值約相當於美國的65%,1975年提高到約相當於美國的80%。更關鍵的是,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核彈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美國,並因此採取“全面進攻戰略”,而美國則進行了戰略調整和收縮。但是,勃列日涅夫推行的以“有限主權論”、“國際分工論”等為主要內容的“勃列日涅夫主義”,粗暴踐踏別國內政(如1968年對捷克“布拉格之春”的鎮壓),飽受詬病。同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特權主義盛行,俄羅斯學者阿爾巴托夫認為,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就是官僚主義,本位主義、機關專權和獨斷專行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泛濫”。必須強調,“改革”本就是個中性詞,不是褒義詞,改革越改越糟,在世界歷史上比比皆是。可以認為,蘇聯的解體,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難辭其咎。

    經過契爾年科和安德羅波夫均只有約1年時間的短期執政,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1985年4月,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提出了“加速蘇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開始對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同時確定了兩個基本途徑:加速科技進步和徹底改革經濟體制。

    1987年11月,戈爾巴喬夫撰寫的《改革與新思維》出版。戈氏在書中系統闡述了他的內政外交思想。所謂的“新思維”就是強調要改變對時代和資本主義的看法,糾正以往對資本主義腐朽、垂死性質的認識;強調“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

    1988年6-7月,蘇共召開了第十九次代表會議,宣告改革轉向政治領域,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基本設想是:1、確定蘇共在政治體制中的地位,重申蘇共是社會的政治先鋒隊,實行黨政分工;2、重提“一切權利歸蘇維埃”的口號,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把國家權力重心從蘇共黨的系統轉移到蘇維埃系統;3、修改人民代表選舉法,實行嚴格的任期制;4、引入權力制衡機制,強調法制原則。在外交方面,強調:1、儘可能消除與外部世界的對抗因素,結束與西方的冷戰;2、積極加入世界經濟體系,消除以往遊離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對自身經濟發展不利的影響;3、確立與資本主義長期和平共處的關係,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對抗僅僅並且完全透過和平競賽與和平競爭的方式進行。”但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不僅沒有取得成功,而且導致蘇聯解體。這場改革是非功過,見仁見智,我無意點評。我只想說,這場改革給原屬於蘇聯,今天已分屬於各個國家的人民,給全人類,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 2 # 太陽125933863

    赫魯曉夫親民,蓋了許多經適房赫魯曉夫樓,戈爾巴喬夫打擊特權價層,取消了人眾痛恨的特權特供商店"小白樺",老勃的第涅伯集團是貧腐集團,任人唯親,裙帶關係,搞特權特殊化,是蘇聯垮臺的責任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本小說裡提到彼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