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rfpo13599

    《滕王閣序》的文學成就當然是極高的。詞藻華麗,寫景與抒情有機結合,讀之既能感受景物之美,又能體會情感之真。我也是非常喜歡的,百讀不厭。有朋友把《滕王閣序》推為古文第一。又有人說不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於是,引起了一些爭論。我覺得,每個人說的可能都有自己的道理。評價一個文學作品,最基本的標準還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個人覺的在藝術性上,《滕王閣序》稍勝一籌。而在思想性上,《岳陽樓記》應出一頭地。所站的角度不同,評價的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一樣。所以,有種說法“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論文章,正如評論美女,你覺的美的,別人未必覺的美,但你也不必因為別人的意見而改變自己的喜好,所謂春蘭秋菊,各擅勝場,還是各美其美好了。駢體文在兩晉到南北朝時期是很興盛的,出了許多大家,比如江淹,徐陵等,有名的文章比如《別賦》《恨賦》等等,寫的都很有感染力。初唐時期,駢文發展到高峰時期。初唐四傑都是駢文高手,王勃有《滕王閣序》,駱賓王有《討武曌檄》。都是寫的非常漂亮的。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到達高峰之後,便慢漫的衰落了。中唐之後,駢文便走向沒落了。它的沒落與他自身的缺點有關。也就是它的形式之美相關聯。駢體,就是在形式上大量使用對仗,所謂駢四儷六。主要是四字對與六字對互動使用。造成一種華麗唯美的形式。駢文寫的好的,大多出於天才,非力學可致。這種形式形成之後,對文章的表情達意,起到了嚴重的束縛作用。所以,中唐之後,韓愈柳宗元等提倡古文運動,反對六朝駢麗的文風(六朝指晉到隋之間六個朝代)。古文運動之後,古文進入了一個有話好好說的階段。這一新的標準持續到清末時代。古文革新之後,駢文只是不被提倡,不是主流了,但它依然存在。最常用於寫悼詞的時候。這也很好理解。寫悼詞一般隱惡揚善,若無太多可說之處,便用華麗的詞藻寫點廢話。反正大多沒讀過書的人也聽不懂。《紅樓夢》中,賈寶玉為晴雯寫的《芙蓉女兒誄》,就是一篇非常漂亮的駢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裡邊的好多句子寫悼詞的可通用。上邊說的是形式的問題,駢文寫的好,就好像戴著鐐銬跳舞一樣。沒有天才,很難寫出新意,王勃無疑是天才中的佼佼者。文章寫出來是給人們看的,人們看過之後,會受到文章的感染。有的文章讀了讓人精神振奮,有的讓人情緒低落。這就是所謂的思想性。和《岳陽樓記》比較起來,《滕王閣序》就要複雜一些。其中雖然有“不墜青雲之志”“寧移白首之心?”這樣豪邁的句子,但其中更多的還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憂傷之意更濃一些。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等,雖極力掩飾,卻還是透露出人生失意的傷感。王勃說,誰悲失路之人?其中的路,難道僅僅是地上的路嗎?顯然不是,他去越南看望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不就是因為受他的連累,才被貶到越南去做官的嗎?我們常說,懷才不遇。王勃似乎也是典型人物。可是,王勃的才,僅僅是文學之才,而非經世濟民之才。初唐名相房玄齡是王勃爺爺王通的學生。他沒有什麼文學名篇流傳下來,可他在政治上,卻是有很大貢獻的。而王勃本來是有機會做官的。可是,他做武則天兒子的屬官時,因寫《鬥雞檄》而被罷官。後又因先藏後殺逃犯,險些弄丟了自己的小命,並連累了自己的父親。從這些事上,能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岳陽樓記》在思想方面還是稍勝一籌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士大夫人格修養的基本要求。我覺得范仲淹應該是很推崇王勃的爺爺文中子王通的。王通的字也是仲淹。如果不是推崇,為什麼以他的字為名呢?本來是談《滕王閣序》的,說了許多閒話,華人是講知人論世的,總結一下吧,王勃是天才的文學家,滕王閣序是駢文的登峰造極之作。我們在閱讀他的文學作品,欣賞他的文學才華的的候還應該記得,他的人生中有許多值得我們記取的教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檸檬是一個怎樣的水果?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