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eadData

    唐代的許多送別詩膾炙人口,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這些送別詩中經常藉助一些意象(帶著作者強烈情感的景或物)表達離愁別緒。唐代送別詩中常用意象的運用,究竟有何特點呢?      一、“告別地點”作意象,難捨難分見真情。      如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勞勞亭,三國時吳建造,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韋應物《送王校書》中:“送君江浦已惆悵,更上西樓看遠帆。”許渾《謝亭送別》中:“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西樓,即謝亭。南齊詩人謝胱任宣城太守時所建。)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長亭”和“南浦”成為送別地點的代表意象。長亭成為陸路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在唐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李白《菩薩蠻》中“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南浦,則在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成為常見的意象。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等。      二、“送別禮物”作意象,千里鴻毛價無量。      “酒”是餞行中最常見的禮物。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離別時的千言萬語,豐富複雜的感情都由這一句簡單的勸酒詞表現出來。這首詩唐人已把它譜成歌唱,後人稱為“陽關三疊”或“渭城曲”,幾乎成了送別的代名詞。   唱離別的歌曲相送是特別的禮物。如韋莊《江上別李秀才》中:“一曲離歌兩行淚,不知何地再逢君。”又如李白《贈汪倫》中:“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詩中寫,詩人乘舟待發之時,一群村民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讓李白十分感動。   折楊柳相送則另有深意。張九齡《折楊柳》中:“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詩意是,一枝楊柳並不足貴,但它代表著故園的春色,值得珍惜。這是一位女子為情人送行的詩,詩句含蓄地表示了女子的青春也如故園春色一樣不能久駐,盼望行者早日歸來,莫辜負了春光。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又諧音,所以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難捨難分之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作為怨別、懷遠的常用意象。      三、“交通工具”作意象,山高水遠情更長。      寫江南送客的交通工具多為舟船。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送別》中有:“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兩首詩中的意境相似,被送行者的船隻已經在水天相接的盡頭消失,但詩人仍極目遠眺,唯見長江向天際流去。   車馬也是遠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所以也常被作為送別詩中的意象運用。值得一提的是,寫車馬作為遠行工具,卻又常常只寫馬蹄或馬行的足跡,給人留下更多的想象餘地。如: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中:“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詩中說,滿江的春色不肯把遠行的客人留下,蔥綠的青草伴隨著馬蹄送客遠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人去路空,蹄印徒留,送行者悵然若失地站在雪地裡,望著雪上的馬蹄印出神。十分耐人尋味。      四、“多情眼淚”作意象,不流也難流也難。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高適《別韋參軍》中:“丈夫不作兒女別,臨岐涕淚沾衣巾。”陸龜蒙《別離》中:“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此三處眼淚這一意象的作用相同,都主張離別時要立豪情、鼓壯志,不傷感、不流淚,要勇敢地去建功立業,做出一番成就。   韋莊《江上別李秀才》中:“一曲離歌兩行淚,不知何地再逢君。”你看,詩人邊歌邊哭,聲淚俱下,讓歌聲與淚水幫助抒發感情,誰能說這樣的送別眼淚不能流、不該流呢?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這裡,思念之淚不僅要流,而且是如點燃的蠟燭一樣,流而不斷,傾灑而幹。杜牧《贈別二首》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流淚到天明。”詩中說連蠟燭也為惜別而多情,它替人灑淚,從傍晚一直哭到天明。那麼人呢,他能不為親朋的離別而傾灑深情的眼淚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劍網三》、《天涯明月刀》、《逆水寒》這類遊戲的古裝畫風,是如何成為當今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