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漢壹周
-
2 # 雄觀歷史
吃火鍋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器具,用什麼樣的火鍋。古代器具材料的發展也就是火鍋材料的發展,從一開始的陶製品,到青銅鼎器,再到鐵器,火鍋器具也是在慢慢發展的。
二是熱源,吃火鍋必須有源源不斷的熱源,古代沒有現在的電和氣,只能用柴火或木炭來加熱火鍋。
三是食材,古代的食材大多是就地取材。可以吃到豆腐,白菜,豬牛羊肉,鴨血,菠菜等。
可以想象一下古人幾個人圍坐在火爐旁,架個青銅鍋或鐵鍋,忍受著炭火的煙氣,涮著牛羊肉,喝著小酒,邊吃邊聊。
-
3 # 張毓德的笑看人生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物質的不斷演變,火鍋等日常用品也隨著更新換代,五花八門,這就是社會的發展規律。
以前沒有電熱和燃氣,只靠柴火、木炭作為燃料加熱,食材之類大凡以大白菜、白菜花、波菜,蓮藕、魚丸,羊肉片等等。食物豐儉由人,食品隨心適口,加點小酒,也是別有一番風味情趣。
-
4 # 叫我大黑熊
寒冷的冬天裡,熱氣騰騰的火鍋,無疑是人們最喜愛的美食。
火鍋,古時候又叫“古董羹”,這是因為像鍋中投入食物的時候會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相傳火鍋起源於周代,周代的鼎器是最早的火鍋雛形。但是據考古發現,早在三國時期,就有火鍋出現了,但還不算常見。
到了宋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火鍋的食材和烹飪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到了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得以流傳開來。常見的火鍋食材有牛羊肉等各種肉類、海鮮扇貝類、瓜果蔬菜類、豆製品類、菌菇類等,甚至可以說只要能吃的,都能拿來涮火鍋。
到了清代,火鍋甚至成了冬季宮廷宴會的知名佳餚,乾隆皇帝就十分愛吃火鍋。有一次,乾隆皇帝在宮中大擺筵席,一次性上了1500只銅鍋,無數食材,供客人盡情享用。清朝末年,全國各地已形成多種各具特色的火鍋,風靡海內外,征服了無數食客。
壹周君一直都認為,古人比現代人更懂得享受,就比如在吃火鍋這件事沙,就湧現出不少歷史上著名的吃貨
比如西漢的江都王劉非發明了”九宮格”,不過當時被叫做“分格鼎”;東晉的陶淵明創造了“菊花火鍋”這種新式鍋底,後來還被慈禧太后發揚光大;另外還有為“涮羊肉”火鍋命名的元太祖忽必烈,首創了“風羊”火鍋的明太祖朱元璋......
當然啦,最有名的記載是乾隆皇帝,他除了下江南尋遍美食,還創下了一個月吃23種、66次火鍋的最高紀錄,同期還舉辦了以涮肉火鍋慰勞“離退休職工”的——“千叟宴”,算是極致的火鍋愛好者啦
所以你要問古代人們是怎麼吃火鍋的,先來看看故宮博物館展覽上出現的幾款“火鍋”吧!
圖1是養心殿清代保溫鍋(一品鍋),圖2是養心殿掐絲琺琅的火鍋;圖3是養心殿清代元寶形火鍋,是不是比我們現在的火鍋更講究,更有品
至於古人吃火鍋要下哪些菜,也來舉幾個著名的例子。
魏文帝曹丕最愛吃的是“五熟釜”,也就是五個火鍋格子,分別放豬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來煮,吃不同的口味。
唐代的白居易有一首《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說明當時吃火鍋一定要喝米酒的。
到了明清時期,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各種香料進入中國,極大地豐富了火鍋的味道和種類。簡單的說,這個時候的火鍋,秉著“能吃就不要浪費”的思想,各種食材統統可以丟下去涮!
這裡的帶頭大哥,就是皇帝們,他們不僅自己喜歡吃,還喜歡大宴賓客。
最後到了清末,吃火鍋也講究風雅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清淡派吃法,從宮廷流傳到民間。
有文人記載:“盤置雞魚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有雜以菊花瓣者,曰菊花火鍋......以各物皆生切而為絲為片,故曰生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