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字待定QAQ

    強答。

    我不知道你這個變化是指哪方面的,老農民的變化?農村變化?新時代農民變化?

    姑且認為這幾個問題你都想問,正好我今天有空,可以來試著強答一次。

    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老了,以後他們怎麼辦?沒有退休工資,沒有什麼保險保障,只能繼續做一點點土地夠自己吃喝就行,兒女盡贍養義務拿點錢買點藥店啊、食品之類的,孫子輩盡陪伴的義務,隔三差五回老家陪陪他們半天一天的。

    如果,不能動了,只能接到兒子家,專人照顧。說得好聽一點就是盡孝,說得難聽一點就是等死。沒辦法的事情,年齡到了,誰都要走上這條路。

    至於農村以後的變化,我想這種傳統的農民會越來越少,直至滅絕。這種完全靠天吃飯的種植方式會被拋棄,大棚、機械、農場模式以後會成為主流。全社會在短時間內城鎮化率還會猛然提升……

    以後的新農民,都是有文化、有技術、敬畏科學、有闖勁的年輕人,他們可能不會親自種植一粒小麥,但可以在可穿戴裝置上操作無人機、機器人等播種、管護、收割。發展生態農業、訂單農業、視覺化農業,全面創立行業新標準、新模式,引領行業發展。

    以上……

  • 2 # 那點趣聞

    作為農業技術專家,袁隆平對中國農業有“兩個夢想”和“一個擔憂”。 一個是“覆蓋全球夢”: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袁隆平和他的團隊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大面積種植,這些國家種植的總面積達到了700萬公頃,而且普遍比當地水稻增產20%以上。 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他說他曾夢見試驗田裡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麼大,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們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 一個“擔憂”:現在青壯年很少去搞農業,都是婦女、老人在種地,叫作“婦老農業”。 袁隆平很了不起!極其令人敬佩!但是,很顯然他只是農業技術的專家,而對社會發展規律並不太懂。馬克思理論早就說了一千遍一萬遍了,我們也都背得滾瓜爛熟了,可是一到實踐中就忘得一乾二淨,那就是:“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我們學這些不要僅僅為了考試!也該往實際中應用點!看看我們現在的農業生產關係也就是農業生產模式仍然是幾千年來沿用的封建社會的各家各戶的小農經濟模式,面朝黃土背朝天、牛耕鋤種,秦始皇時期就是這樣。鄧小平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的科技已經不再是黃牛鋤頭的時代了,現代化科技化機械化規模化的大農業勢在必行! 看看美國的現代化大農業,效率高、產量大、價格低、收入高,一兩個農民就種植一望無際的大農場。中國的華北大平原,坐上火車走十幾個小時仍然是廣袤無垠,可是這寶貴的平原土地也都分割成小塊承包給農戶,但是農民卻大都不種地而是外出打工謀生,擁有世界上最多農民卻年年從國外進口糧食,最大的浪費莫過於土地浪費。 這巨大的社會弊端顯而易見卻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中國農業當務之急,將地形複雜零星不成片的丘陵山地退耕還林,將廣闊大平原以及成規模的平整土地都實行現代化科技化機械化規模化的大農業! 山林增多可以淨化空氣、消除霧霾、改善環境,現代化大農業能夠實現糧食高效增產。 但是,有人說南方的梯田搞不了現代化大農業。其實,南方梯田也是可以的。阻礙現代化大農業實施的並非土地連不成片,阻礙現代化大農業實施的關鍵因素是各家各戶的小農經濟模式。 可以相信任何一個農戶都不會為自己家那一畝三分地研製配備太多高科技農業機械裝置,他們寧肯牽著黃牛扛著鋤去耕種半天了事,也不會配備先進裝置,這個賬大家應該能算清。 如果一個專業種地的農業公司去耕種很多梯田,雖然梯田不成片,但是不成片的梯田卻可以統一管理、統一耕種,科研就有了、各式各樣先進機械裝置也就配備上了,因為這時的任何一臺機械都是用於很多梯田而不再是僅用於一畝三分地,這時任何一臺機械的使用效率就發揮出來了,農業物資的大規模採購應用使得平均成本降低,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尼康鏡頭17-55與16-80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