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長新視點

    寫母親的作品有很多,題材不一,各有千秋。最著名的是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孟郊的《遊子吟》,毛主席的《祭母文》。都是,歌頌、懷念偉大母親的經典。

    這三篇文章,出發點不同,作者所處環境,對母親的感念自然不同。文筆、意境、內容上,都不可互比。

    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因澳門迴歸,而被大眾所具體瞭解。

    毛主席的《祭母文》,是四言詩,文章飽含深情,字裡行間,無不充滿了濃濃的懷念感恩之心。因,作品沒有發表,不像沁園春雪等被眾人所知。

    傳唱度最高的是,孟郊的《遊子吟》,朗朗上口,凡讀過書的人,基本上都會吟誦一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 2 # 太宗講藝

    日課:古風·慈母行——寫給每個感恩的人

    又到母親節,天涯憶至親。

    亭亭故鄉樹,初夏展綠茵。

    低矮三間房,靜靜立清晨。

    中有八仙桌,曾聚一家人。

    上有老奶奶,年齡過九旬。

    下有四兒女,年少懵懂心。

    雖有父親在,常年往外奔。

    唯有慈祥母,從早忙到昏。

    家中三頓飯,無錢賣煤碳。

    撿來枯樹葉,點燃煮黃面。

    稀粥一大鍋,先盛老奶前。

    偶爾白麵饃,美味似過年。

    小兒不更事,爭搶亂呼喊。

    大姐讓二姐,二姐抿嘴舔。

    不敢大口吃,二弟瞪雙眼。

    母親微嘆息,轉身去田間。

    村外三畝地,忙碌在四季。

    割麥四五月,再來種玉米。

    最冷五十歲,三九澆水去。

    寒風吹寒星,寒星照蒼穹。

    母跟父相隨,赤腳立田埂。

    浸透雙腿棉,棉褲冷似冰。

    改革開放後,遷入城市中。

    雖脫耕種苦,依舊非常窮。

    父親一份薪,學費略夠分。

    母親揀菜葉,養活六口人。

    小小廚房內,處處是艱辛。

    轉瞬兒女大,母親過八旬。

    不能常伺候,只有多問詢。

    每日一電話,耳背聽不真。

    一句三五遍,那邊還在問。

    多言童年事,開心逗母親。

    常常話未半,淚水已出神。

    朗朗暖風吹,暖暖慈母心。

    盛世存美好,時代更幸運。

    我有高堂在,尚能常相親。

    多少慈祥意,只能夢中尋。

    對此徒感慨,感慨化作文。

    願與後來者,做個孝順人。

  • 3 # 老韓趣說人生

    過往名人描寫母親的作品很多。但最感動我、最能撥動我心絃的,莫過於清代詩人黃景仁的《別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本詩第一句寫詩人辭鄉別母,第二句寫詩人回頭見到白髮老母,哭幹淚水的眼睛正憂慮地看著自己。第三句寫詩人漸漸遠去,再一次回頭,看見母親仍然在風雪中,在柴門旁目送自己。第四句十分真切地抒寫出詩人內心無法抑制的內疚和傷痛。

    閱讀這首詩,吟唱這首詩。每一次的觸控,都感同身受,淚流滿面。我理解詩人為了生計,常常做別年邁老母,離家遠行。那種依依不捨,那種不得不離去的負疚不安,深深地觸動著我。我常常有一種錯覺,好像詩中的作者便是我自己。而那“白髮愁看淚眼枯”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我不僅想到白髮蒼蒼的母親,還想起老屋前的槐樹,想到母親在槐樹下送我遠行,想到母親盼我歸來的情景。在母親節的日子裡,再次閱讀這首古詩,我想母親了! 黃景仁寫這首的時候,他的母親還能送他遠行,守他歸來。我讀這首詩的時候,母親已經離去,再無相逢之日。雖有母親節,但母親何在?母親給予我的是生命、是希望,而我給母親的只是等待、等待……天堂裡的母親啊,此生有子不如無啊!

  • 4 # 周仕明3

    郭沫若的詩《地球,我的母親!》郭沫若寫這首詩是他全裸體地趴在大地上親吻大地而寫出來的,表達了對祖國,我的母親最真實的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塑膠袋裝的包子可以放微波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