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被包圍於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牽制了整整蘇軍6個野戰集團軍,最終使得蘇軍第二階段的大規模進攻計劃不得不做出重大修改,由原計劃向羅斯托夫做深遠的合圍改為對德軍B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的結合部做區域性進攻以牽制德軍解圍部隊的集結。確實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堅守,為A集團軍群從高加索的安全撤退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但是絕不是非做不可的,即便第6集團軍選擇了突圍,透過強有力的措施也是可以將A集團軍群從高加索成功撤回的,沒有必要為此犧牲一個強大的野戰集團軍。

    按照保盧斯的說法,在包圍圈形成的最初幾天,第6集團軍是有能力自行突圍的,但代價就是喪失掉大部分的重型武器裝備,而寶貴的人員將大部分獲救,也就是說第6集團軍成功突圍後是無法立刻作為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投入防禦作戰的,問題的關鍵就是沒有第6集團軍,頓河集團軍群能否頂住蘇軍第二階段的進攻行動,至少要守住羅斯托夫這個關鍵的交通樞紐。可以肯定長期來看失去了第6集團軍的頓河集團軍群是無力擔負蘇軍第二輪進攻這一重任的,但是鑑於該集團軍群在防禦作戰中表現出來的強大韌性,透過機動作戰暫時遲滯蘇軍的進攻是沒有問題,必須要儘快向頓河集團軍群提供強有力的增援,而陸軍總司令部手裡已經沒有任何戰略預備隊,只能寄希望於從高加索撤退的A集團軍群,尤其是轄下具有較強機動能力的第1裝甲集團軍。

    A集團軍群的撤退命令下達的太晚,而在執行過程中又太過緩慢,頓河集團軍群遲遲不能得到A集團軍群強有力的增援,從而導致第一次解圍行動由於兵力不足而失敗,第二次解圍行動也遲遲不能發起。造成A集團軍群撤退行動過於緩慢的主要原因就是陸軍總司令部下達的互相沖突的命令,雖然陸軍總司令部下令讓A集團軍群轄下的第1裝甲集團軍從羅斯托夫撤入南部戰區加入到頓河集團軍群的作戰序列,但是主力的第17集團軍卻並不撤離高加索,而是撤退到庫班半島以建立一個堅固的橋頭堡,從而為第二年的反攻提供一個前進基地。由於冬季時期刻赤海峽的航運不暢,撤入庫班的第17集團軍在一段時間內將得不到有效的補給,這樣該集團軍就必須將在高加索儲備的大量物資也一併撤入庫班橋頭堡,這樣整個撤退行動就不再是一個輕裝的、急行軍式的撤退,而是成為一個緩慢的“搬家行動”,不僅導致第17集團軍的撤退行動大大減慢,為其擔負北翼掩護任務的第1裝甲集團軍也不得不降低撤退速度,而時間對於在頓河苦戰的頓河集團軍群是最寶貴的,那裡的防線已經岌岌可危。

    所以1942年冬季德軍第6集團軍被包圍後,最好的戰略選擇就是,第6集團軍就地轉入防禦遲滯蘇軍第二階段進攻的發起,於此同時A集團軍群立刻從高加索地區開始撤退,要全部經羅斯托夫撤回頓河一線戰區,加入到對第6集團軍的解救中,擁有了兩個集團軍的加強,德軍對第6集團軍的解圍行動將毫無疑問的取得成功,這樣第6集團軍仍可以作為一支有戰鬥力的野戰集團軍投入下一步的作戰,甚至是重新發起對斯大林格勒的反攻。另一個較穩妥的戰略選擇就是第6集團軍立刻選擇突圍,並暫時退出戰場接受整補,由於不用再執行解救第6集團軍的任務,這樣就無需保持原來的防線,可以透過大規模的撤退來縮短防線寬度,重點保住羅斯托夫這一A集團軍群的逃生通道,必要時可以暫時不顧蘇軍向B集團軍群防區的深遠迂迴,與此同時,A集團軍群同樣要迅速從高加索撤回,最終和頓河集團軍群協力發起反攻,殲滅突入B集團軍群后方的蘇軍,全面恢復南方的態勢,待第6集團軍補充完畢,再和蘇軍展開戰略決戰,當然這應該是1943年春季的事了。這樣部署的好處就是第6集團軍無需承擔被殲滅的風險,但是也意味著該集團軍在冬季失去作戰能力,德軍將不可能在冬季進行決戰。無論如何,A集團軍群避免圍殲的唯一要點就是儘快從高加索撤離,從而加入到南方的大戰中。

  • 2 # 探測衛星A

    高加索集團軍群的的生死,並不完全取決於第六集團軍是否能突出重圍。高加索集團軍群的撤退成功與否,關鍵取決於二點,1,撤退的合理時機(事實證明,42年12月31日的撤退命令,是勉強“擠上車了”,再晚一點點就可能出大問題,這是蔡茨勒總參謀長的最大功勞,希特勒又差點犯下大錯,如能在早點下達撤退令的話,很可能有些部隊能幫上曼斯坦因的解救第六集團軍“雷鳴”行動,使德A、B集團軍群的情況大為改觀,甚至戰線能在頓河流域穩定下來);2,撤退的線路暢通(庫班地區,巴斯泰克,羅斯托夫地區)。由此可見,如第六集團軍不能撤出斯大林格勒地區,則它繼續牽制蘇軍包圍它的7個集團軍,這樣當然有利於高加索集團軍群的撤退,但只是有利於,但並不能完全控制蘇軍的行動;如第六集團軍在幫助下撤出斯大林格勒,並在增援部隊的增援下維持一條最低程度的戰線,則高加索集團軍群還是能較安全的撤出,並有機會和第六集團軍一起建立一條防線;如第六集團軍撤出斯大林格勒後在增援部隊的增援下,不能維持一條最低程度的戰線,即不停地撤退(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希特勒拒絕第六集團軍撤出),那高加索集團軍群的生存就將帶來極大的風險了。

    在第六集團軍被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的極為不利的情況下,高加索集團軍群的提早撤退或及時撤退,對德軍整個南翼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也就是高加索集團軍群所屬的第一裝甲集團軍能及時透過羅斯托夫撤往米烏斯河地區,是德軍在第六集團軍被圍後無法突圍的極為嚴峻的形勢下的關鍵點。(瞎說了幾句,望指教)

  • 3 # 語文老師28

    如果第六集團軍能撤出包圍圈的話,就意味著希特勒把指揮權交給了第一線的將軍,這樣的話高加索叢集就很難被殲滅了。如果保持希特勒的一貫作風,高加索叢集的事就五五開了,這個還真不好假設,如果挺得過嚴冬,恢復元氣,被圍殲可能性不大。

    事實上德軍的錯誤很明顯,應該就是兩向作戰,如果主攻一方,不管是高加索還是第六集團軍,都能贏。

  • 4 # 一風2008

    保盧斯的目標是拿下斯大林格勒,渡過伏爾加河,他無論如何不會隨意撤退。等到朱可夫把他包圍了,想撤退就難了。希特勒讓他死守斯大林格勒,錯失良機,想突也突不出去了,只有投降。所以 ,保盧斯撤不出來,多米諾骨牌就倒了,連鎖反應,德軍大敗。

  • 5 # 遙遠的橋38

    首先,第六集團軍能否撤出與A集團軍群是否被殲沒有直接關係,A集團軍群撤出高加索的

    戰略要地是羅斯托夫。

    其次,如果一定要說間接關係,那要看第六集團軍何時能夠撤出斯大林格勒,蘇軍於12.16日

    發起土星戰役,德軍頓河和奇爾河防線被突貫,12.21日對斯大林格勒空運至關重要的塔特辛斯卡亞機場失守。蘇軍鉗形攻勢已指向羅斯托夫,此時即使57裝甲軍繼續實施冬季風暴解圍,第六集團軍執行霹靂行動突圍成功,德軍頓河集團軍群整體也會落入蘇軍更大的一個包圍圈中,而頓河集團軍群的崩潰也意味著A集團軍群的覆沒。

    綜上,如果第六集團軍在12.16-12.19日抓住最後的機會發起霹靂行動,德軍南部戰線僅有的兩支裝甲機動部隊57裝甲軍和48裝甲軍冒巨大風險堅持在奇爾河橋頭堡,梅什科瓦河瓦西里耶夫斯基橋頭堡,也許頓河集團軍群可以全身而退並堅守羅斯托夫,A集團軍群也可以安全撤出高加索。失去這個時間節點,就只能犧牲第六集團軍牽制住大量斯大林格勒附近的蘇軍,保證德軍主力撤退以免南部戰線崩潰,實際上德軍退至哈爾科夫才逐步穩住併發起了反擊。

  • 6 # 聯合防務

    這個問題其實問得太含糊了,很難回答。第6集團軍撤出來,是什麼時候撤出來?是在“天王星行動”之前還是之後?是在曼斯坦因解圍的時候嗎?

    從實際可能性來看,第6集團軍能撤出來的機會是在蘇軍發動“天王星行動”合圍斯大林格勒之前,越早越好,甚至不要晚於10月底。但這個時間段想放棄看起來唾手可得的斯大林格勒顯然是不可能的,別說希特勒不同意,德國將軍們自己也不會同意。不過,如果在這個時間段撤出第6集團軍,那麼實力仍然相當雄厚的第6集團軍完全有能力在斯大林格勒以西,縮短戰線,依託頓河大彎曲部或者羅斯托夫至伏羅希洛夫格勒之間的頓涅茨克河一線建立防線。而只要能守住頓河畔羅斯托夫這個要點,高加索叢集的後路就是安全的。

    即使第6集團軍撤出的時間沒有那麼早,而是在被圍之後突圍而出,高加索叢集被圍殲的可能性也不大。首先是斯大林格勒的包圍圈外還有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即使突圍出來的第6集團軍損失慘重,與第4裝甲集團軍會合後,仍然有能力在羅斯托夫一線堅守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高加索叢集完全可以後撤到羅斯托夫附近會合。

    退一萬步說,即使第6集團軍撤出來以後在羅斯托夫立足不住,必須繼續後撤,高加索叢集也不是沒有出路。要知道,塔曼半島一直掌握在德軍手裡,而塔曼半島與克里米亞的刻赤半島之間只隔了一個刻赤海峽,該海峽最窄處只有4公里,水深最淺處只有5米,可以很方便地架橋或者航渡。蘇軍曾經於1941年底在這裡組織過刻赤-費奧多西亞登陸戰役,靠著各種小船在6天之內運送了超過4萬人在刻赤半島登陸。而且事實上,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確實在塔曼半島堅守了半年以上。因此,即使羅斯托夫被蘇軍奪回,高加索叢集也完全可以退守塔曼半島,然後視情況決定是堅守該半島還是撤回克里米亞。

    總的來說,以1942年底到1943年初的態勢,高加索叢集被全殲的可能性還是不大的。T

  • 7 # 榮華之武器堂

    由於當時頓河一線都是德國的盟軍部隊防守,根本無力阻擋蘇軍大規模裝備T-34坦克的裝甲突擊,即便德軍防守,也會面臨同樣問題。如果第6集團軍後撤,蘇軍必然是用裝甲部隊向西繞而圍之,這就會造成對整個高加索地區德軍部隊的保衛,而德軍的裝甲部隊無法再蘇軍抵達頓河河口之前將其攔住,這將會導致德軍南方戰區的覆滅。正因為如此,德軍才不讓第6集團軍突圍,拖住蘇軍,讓在北高加索的德軍有時間撤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為什麼要有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