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是一名初中老師,目前正在用文字書寫教育故事。
第47次推送
約1200字
我是佛山的小魚老師,一個關注家庭教育和教師成長的教育者。
在這裡,你能聽到我的真實故事和獨立思考的內容。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孩子:挑戰》
我家有一顆特別重的透明玻璃珠,以前我侄子拿去玩的時候,我媽都會說不要玩了。為什麼?就因為擔心玻璃珠摔到地上砸到腳,滾在地上吵到樓下。有一次,我發現侄子把玻璃珠放在Sunny下轉動,進而將Sunny投射到牆上,形成了多彩的光。侄子把牆上的光叫做“彩虹”。後來,當他把玻璃珠搬到沒有Sunny的地方玩時,卻依然能製造出彩色光芒。有一天, 他還專門為這個事情發微信跟我報喜。
真正的鼓勵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另一方面是學會鼓勵孩子。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鼓勵的第一方面: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
假如侄子把玻璃球摔碎了一地時,家人在他面前說:“你看是不是,叫你不要玩還不聽,你看現在這玻璃都碎一地,以後都不要玩了!”這是責罵。
倘若這種責罵發生在多人的陌生環境裡,便會讓孩子產生被羞辱的感受。實際上,你仔細觀察公共場合裡的教育小孩的大人,他們會特別在意身邊人的眼光,為了顯示自己能教育好孩子,所以責罵程度會升級。這就是公開場合的羞辱。
“以後都不要玩了”!當大人不能控制孩子的時候,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阻止他去做那件事”。我在學校會看到一些缺乏自信和勇氣的孩子,很大原因是孩子小時候在嘗試新事物時,常常遭受到否定。從那時起,孩子不會形成“我不能做好、不適合做那件事情”的固定性思維。假如大人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
那過度保護又是什麼情況呢?假如一個6歲的小孩有能力搬運玻璃球,但大人卻圍著他說:“來來來,我幫你拿,不然你會砸到腳。”這就是過度保護。當然,如果玻璃球的重量已經超過6歲小孩的接受程度,我們適當進行保護則沒有問題。孩子需要自由和空間,測試並提高自己應對情況的能力。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接著,我們來看看鼓勵的第二方面:學會鼓勵孩子。
那究竟什麼是鼓勵呢?我認為鼓勵的本質,是透過外界的言語和行為支援,讓孩子能夠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這裡的本質是基於家長支援層面提出,暫不涉及孩子自身鼓勵。)
當大人認為自己在鼓勵孩子時,便要思考“我這麼做,是否有利於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我常常聽到大人們對小孩說:“你要聽話,做一個好孩子。”這句話真的有用麼?當然不會,每一次我們跟孩子說“要做個好孩子”時,我們都在暗示他有可能是“壞的”,我們對他的自我改善沒有信心。當然也無法引導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
—END—
推薦閱讀
《我主動跟一個學生認錯》
《那孩子對我說——我愛你》
《那個小店裡的教育故事》
《我和學生創造了“積極暫停角”》
《我媽被“憤怒和3A”解救壞情緒》
《家庭溝通的2種模式》
我之前是一名初中老師,目前正在用文字書寫教育故事。
第47次推送
約1200字
我是佛山的小魚老師,一個關注家庭教育和教師成長的教育者。
在這裡,你能聽到我的真實故事和獨立思考的內容。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孩子:挑戰》
我家有一顆特別重的透明玻璃珠,以前我侄子拿去玩的時候,我媽都會說不要玩了。為什麼?就因為擔心玻璃珠摔到地上砸到腳,滾在地上吵到樓下。有一次,我發現侄子把玻璃珠放在Sunny下轉動,進而將Sunny投射到牆上,形成了多彩的光。侄子把牆上的光叫做“彩虹”。後來,當他把玻璃珠搬到沒有Sunny的地方玩時,卻依然能製造出彩色光芒。有一天, 他還專門為這個事情發微信跟我報喜。
真正的鼓勵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另一方面是學會鼓勵孩子。
——《孩子:挑戰》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鼓勵的第一方面: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
假如侄子把玻璃球摔碎了一地時,家人在他面前說:“你看是不是,叫你不要玩還不聽,你看現在這玻璃都碎一地,以後都不要玩了!”這是責罵。
倘若這種責罵發生在多人的陌生環境裡,便會讓孩子產生被羞辱的感受。實際上,你仔細觀察公共場合裡的教育小孩的大人,他們會特別在意身邊人的眼光,為了顯示自己能教育好孩子,所以責罵程度會升級。這就是公開場合的羞辱。
“以後都不要玩了”!當大人不能控制孩子的時候,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阻止他去做那件事”。我在學校會看到一些缺乏自信和勇氣的孩子,很大原因是孩子小時候在嘗試新事物時,常常遭受到否定。從那時起,孩子不會形成“我不能做好、不適合做那件事情”的固定性思維。假如大人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
那過度保護又是什麼情況呢?假如一個6歲的小孩有能力搬運玻璃球,但大人卻圍著他說:“來來來,我幫你拿,不然你會砸到腳。”這就是過度保護。當然,如果玻璃球的重量已經超過6歲小孩的接受程度,我們適當進行保護則沒有問題。孩子需要自由和空間,測試並提高自己應對情況的能力。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接著,我們來看看鼓勵的第二方面:學會鼓勵孩子。
那究竟什麼是鼓勵呢?我認為鼓勵的本質,是透過外界的言語和行為支援,讓孩子能夠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這裡的本質是基於家長支援層面提出,暫不涉及孩子自身鼓勵。)
當大人認為自己在鼓勵孩子時,便要思考“我這麼做,是否有利於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我常常聽到大人們對小孩說:“你要聽話,做一個好孩子。”這句話真的有用麼?當然不會,每一次我們跟孩子說“要做個好孩子”時,我們都在暗示他有可能是“壞的”,我們對他的自我改善沒有信心。當然也無法引導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
—END—
推薦閱讀
《我主動跟一個學生認錯》
《那孩子對我說——我愛你》
《那個小店裡的教育故事》
《我和學生創造了“積極暫停角”》
《我媽被“憤怒和3A”解救壞情緒》
《家庭溝通的2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