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編劇演繹法

    說實話,在觀看《剩者為王》這部電影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沒有看過愛情型別的電影了。之所以不看,是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不相信電影裡的愛情了。而在觀看《剩者為王》這部電影后,對這類的電影我有了新的感悟與想法。

    《剩者為王》講訴的是大齡剩女盛如曦,在催婚壓力下依舊堅持自己的愛情觀這樣的一個都市愛情故事。

    憑心而論,這部電影的劇情架構和拍攝手法都談不上及格,某些地方穿插的廣告更是生硬彆扭。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電影在情緒的處理和臺詞設計上是十分出色的。

    當電影裡的角色面對困難,需要做出抉擇時,我們能清楚的感受到隱藏在主角皮囊下的焦慮、抗爭和矛盾。角色也因此不單只是角色本身,更變成了我們觀眾自己。

    在這樣的處理下,我們會隨著主角的遭遇、喜怒哀樂去尋找自己生活裡與電影情節相似的點來與它共情,感動自己。而這便是這部電影值得誇讚一個點。

    而這部電影的臺詞設計,可謂是整部影片最大的看點。而我之所以會將它翻出來看,正是因為最近微博的時間線上,經常會出現關於這部電影的臺詞分享。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臺詞設計,很好的抓住了觀眾群體的痛點。清新、文藝、卻又不雙腳離地,拋離生活。生活化得像是孤獨的我們在自己內心的喃喃自語。

    如果你是單純的想要體驗愛情的情感的話,我想在520這樣的日子裡,觀看此部影片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 2 # 普通使用者T99

    郭德綱:四個說相聲的站著罵街,25死一個,45死一個,65死一個,你活到了90歲,你說什麼是什麼呀。這就是剩者為王~

  • 3 # 亦淸寒

    “為了找到對的你,我選擇剩下我自己”。談到這一問題,我想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自己年屆四十,至今依然一個人生活。長期單身的大齡女性,就是人們所說的剩女。剩女這個詞的出現有七、八年的時間了,人們把剩女分成七個階段: 1.25~27歲是“聖鬥士” 2.28~30歲是(必勝客) 3.31~35歲為(鬥戰勝佛) 4.35歲以上是(齊天大聖) 5.40歲以後是“聖誕老人” 6.45歲以後是“剩者為王” 7.50歲是“聖母瑪利亞”。 是什麼原因讓成為人們所稱的“聖女”呢?眼光高?要求高?我看也不盡然。那麼問題來了,大齡女性就沒辦法擁有愛情了嗎?是的,我不說折中的話,大齡女性大多數是嫁給了婚姻,而非愛情。其實自己內心最真實的心聲就是要一直想等到對的那個人,但這一生中究竟能否遇到,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不斷的增長,慢慢的被“剩”下 了。 但對於自己的這種思想與行為在周遭是不被認同的。在現實生活裡,如果一個女人四十歲還沒有結婚的話,在他人的眼裡為“異類”,而非同類。因為一個四十歲的女人,婚姻對於她來說就好比是一把雨傘是必須品,不論這把雨傘好與壞質量怎麼樣,是必須要有的。如果你沒有的話,就相當於在下著瓢潑大雨的街上,周圍所有的人都打著傘急匆匆的行走著,而只有你一個沒有打傘,渾身被澆溼透,迎風走在大街上。這時周圍的群眾都會用怪異的眼光看著你。但如果男人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一個四十歲的男人,婚姻對於他來說就好比是一把遮陽傘,是附屬品。沒有可以有了那當然更好了。想想在炎熱的Sunny下,不打傘也不會遭人評論,但如果有一把遮陽傘就可以增添舒適度,讓內心更加的愉悅豈不更好。由此可見,在這一問題上,社會對男人的認同程度要大於女人,包容程度也要大於女人。 綜上所述,想找對的人結婚難,但要想做“大齡剩女”也非易事。因為自己不光要有足以面對生活的勇氣與經濟基礎以外,更要有一顆強大旁人無人能及的內心世界來抵禦外界一切的非議、流言與社會給予的種種壓力等等。 如此想來,“剩者為王”這一說法貌似還是有些道理的。 以上只是我個人觀點,如有不妥,還請大家指正,期待與之討論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手機連上耳機會有沙沙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