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後書生
-
2 # 閒看秋風999
打通西域。
中國古代有個地方叫做"西域"。西域在哪兒呢?
《漢書·西域傳序》:“ 西域 以 孝武 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 匈奴 之西, 烏孫 之南。
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裡,南北千餘裡。東則接 漢 ,阸(讀作"厄、阻隔的意思)以 玉門 、 陽關 ,西則限以 蔥嶺 。”
漢武帝對外交流的模式,就是大規模展開對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開發。從總的後果看,各民族之間的聯絡加強了,國家統一的局面發展了。
漢族的封建經濟和封建文化,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周邊各民族,有些民族還顯著地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西漢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國家的統一,正是各族人民共同進步的結果。
西域道通以後,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聯成一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同時,中原同西域以至更遠地區,經濟、文化聯絡日益密切。西域的各種物產向東移植。
此後,佛教及佛教文化也經此傳入東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的絲織品、科技和農業先進技術傳到西域。
這種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漢代是古代對外交流的大發展期和繁榮期,透過對外交流,中華帝國的影響也在此時逐漸形成。提到中西文化交流,必須要提絲綢之路,透過絲綢之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新時代序幕拉開了,而張騫班超的名字也永遠鐫刻在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上。
漢代中西文化交流模式主要透過官方互派時節和商貿往來加強了彼此的聯絡和交流。
透過互派使者,在建立聯絡中互贈賞賜,將代表自身的物品透過使節帶回,這樣也完成了上層之間的初步文化交流。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就在長安召見外國來客,舉辦了盛大的宴會,宴會上中西方雜技聯合會演,成為中西文化交流新起點。
與此同時,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長城,設驛站,保護來往人員,積極鼓勵引進西方文化,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繁榮。
當然,還有重要的商貿往來,透過絲綢之路,中國以絲綢為代表的物品遠銷西方,而西方的各類貨物雲集長安。在《漢書·西域傳贊》上就有記載,殊方異物,四面而至。中西的商賈也是往來頻繁,在長安隨處可見異國客人,熱鬧非凡。
透過絲綢之路,中西實現了文化交流繁榮,也可從具體幾方面來說。
藝術上,在雜技,音樂,舞蹈,繪畫上異常活躍,中西雜技聯合會演,中外樂舞推陳出新,促進了藝術的繁榮和發展,比如漢代的藝術家們藉助古代歷史傳說、神話所提供的多彩多姿的藝術形象,同時吸收了西方文化藝術的營養,以流動的線條構成新的畫面,從而擺脫了呆板枯燥乏味的圖案式束縛。。
農產品上,大宛的葡萄,石榴,胡麻,烏孫的黃瓜等等都隨之到了中國。
宗教上,最主要的就是佛教傳入中國,到了西漢末、東漢初,佛教文化的支流匯入巨川之中。自從佛教傳入中土,僧侶東來不僅帶來了佛教教義,也帶來了中亞的風俗習慣、服飾器物,極大地影響了漢朝官僚、貴族的生活,在漢靈帝時甚至興起了一個“胡化”的浪潮。 大批佛教徒的東來,也使印度文化(諸如文學、音韻、音樂、舞蹈、雜技、繪畫、雕塑以及醫學、天文)注入中土。
漢代中西文化交流僅僅只是一個開端,它架設了一座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樑,使絲綢之路成為世界文化的發源地。在這條連線歐、亞、非三大洲的大道上,有為、有識之士譜寫了一篇篇壯麗的史詩。今天的我們也許很容易就實現中西文化的交流,但幾千年前先人艱辛努力換來的確實是一篇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篇章。
如今的中國也以更加開放的態度面對世界,順應時代提出的“一帶一路”必將如同千年前的絲綢之路,再創中西交流嶄新鉅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