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夕晨拾
-
2 # 吟風者
中國比較開放唐朝可能有情人節類似的活動,從宋代以後到清朝就沒有情人節了。大家想象的才子佳人,月下猜燈謎,互相作詩之類的那都是電視劇上的情節。中國古代出現這種“情人節”是不大可能,女性們的狀態大概就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樣子。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猜燈謎,出對聯,互相吟詩作樂的情況,明末的一些“女性知識份子”就做到了。比如說,柳如是,陳圓圓,蘇小小等,但是大家看一下她們的身份,她們身份是伎女(不是妓女)。就是說她們屬於古代娛樂場所的女子,並不是真正的普通人,大家閨秀就更別說了。在古代,女子見丈夫的第一面往往就是結婚時候見的,這絕不誇張!那還有什麼談情說愛呢?
至於造成中國古代較保守的原因,那就不得不提孔聖人了以及自詡為他的弟子的人。這裡著重說一下的就是宋代的,程朱理學。程頤朱熹這兩位大儒的,存天理滅人慾,尤其對中國古代婦女及其的不友好。什麼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等。這種情況下,古代女效能夠認識字的都很少,以至於有句話大家都應該聽過,女子無才便是德。在這種處境的女性,會過情人節嗎?恐怕連這種思想也是不敢有的吧!
-
3 # 芷若詩詞666
西方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
由來:
西方的情人節:西方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花、巧克力、賀卡是這個節日不可或缺的禮品,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危機,貴族階級為了維護統治,鎮壓平民和基督教徒。其中一個叫瓦倫丁的教徒在被捕後,卻泡到了典獄長的女兒。雖然被開了後門得到了好的照顧,但仍舊難逃一死,死前給女的寫了份情書。為了紀念他,他死的那天就變成了情人節。
中國的情人節又稱七夕節。
七夕最初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很久以前古書籍上就已經有了關於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人們看到到織女星在天空中的執行規律並且不斷記錄,隨著時間推移明顯看出牽牛星織女星運動以七月最為明顯,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華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和今天的一週的時間類似,古代還有七侯的說法,以七天為一侯來勘察天氣的變化。在漢武帝時期將七夕納入國家節日。隨著社會發展,七夕節被賦予了多種含義,婦女乞巧,生殖崇拜等等。
情人節的晚餐在何時都不落俗套,不論貧富只要相愛都要在這天儘可能的為對方製造愛的晚餐。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世界其他國家也已十分流行。西方的這個關於愛情的節日與戰爭和基督教密不可分,不論何時都有著戰爭和基督教的身影。
區別:
幾乎都沒什麼區別了,都已經成為了商家推銷的手段了,為的就是能賣出各種商品。不過好像西方情人節的時候各種宣傳比較多。
只要相愛,每天都是情人的情人節。
回覆列表
農曆七月七日,俗稱“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想會的日子,天上的情人一年一度銀河會,地上的情人也甜蜜蜜去約會。這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不但具有纏綿悱惻的情調,而且充滿羅曼蒂克的韻味。因這個緣故,七夕有稱兒女節、乞巧節、情人節。華人個性較含蓄,心中情意是婉婉流出,藉著節日,互訴衷情。
二月十四日是西洋情人節,這個源起於公元三世紀的羅馬基督徒殉教者聖.華倫泰的故事,是個沒有結局的愛情,後人為了紀念華倫泰與他情人的戀情,而有了羅曼蒂克得節日。這一天情人們彼此藉著寫信及送卡片、糖、花或其他各種禮物,互傳愛意,然愛意長長久久。
西洋情人節另有更寬廣的意義,那就是隻要是你所愛的人--父親、母親、親戚、同事、朋友,在這一天都可以送禮物給他們,以表達心中的情意。
當然,情人節的高潮還是歸屬於兩情相悅的男女。當兩人獨處,點上蠟燭,品嚐“乾貝色拉”,喝著“酥餅濃湯”,挑起“串肉義大利麵”,吃塊“雙色蛋糕”,更能增加情人節的氣氛,日久天長多了一層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