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迅圖
-
2 # 親子閱讀V吧
情緒教養的目標是引導我們的孩子認知情緒、學習調節情緒、進而選擇合宜的表達方式。情緒障礙,長期生活在某一種情緒裡,比如說壓力、恐懼,那對孩子的長大過程就會產生所謂的心理疾病、學習障礙或不良的人際關係。所以家長之間不要讓孩子長期處於一種吼叫、吵架的環境中。
孩子生氣時,家長可以告訴他:“你當然可以生氣,因為你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但當你選擇的行為是打人的話,那你選擇的這個行為是不對的,是不允許的。”往往這個時候家長越是動怒、動粗、打罵,越是引起親子大戰,因為這時候你的行為剛好示範給孩子看,你看吧,爸媽自己生氣時就是在罵人、打人,剛好增強了孩子打人、摔東西這種行為去表達他的憤怒的方式。
所以當家長越是平靜、越是不被捲入孩子的風波中,孩子越能慢慢的平靜下來。
那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情緒發展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大前提就是越是家庭關係穩定,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家庭環境越是平靜、溫暖和規律,孩子的情緒發展通常也會比較好。但要強調的一點,平靜溫暖有規律的家庭環境的氣氛不代表家人沒有意見不同的時候,重點是我們有沒有辦法找到一個互相退讓的解決方式。
-
3 # 與樂同行寓教於樂
這個問題首先說的是暴躁的家長,那麼重點就是在家長脾氣比較暴躁,主要是家長如何剋制自己暴躁的情緒,也就是先做好家長自己的情緒管理,再與孩子溝通。
我們在與孩子溝通之前,先問問自己的情緒在什麼狀態。比如今天工作上有壓力、受了委屈或者在外面遇到了其他不順心的事,我們是否把這些消極的情緒自我消化掉,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了,如果我們父母做不到,把情緒調整好,我們又怎麼能管教好自己的孩子?當我們自身沒有問題,可以冷靜客觀的看待孩子的表現的時候,那麼我們再與孩子溝通。
教育孩子是一個遇見自己的過程,因為孩子就是一面鏡子,他們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不要說孩子犟,性格扭,有時候父母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會聽著有些發愣,但是他們大腦根本不是想父母為什麼發脾氣,而是害怕。父母的吼叫,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會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請多反思一下自己,當你大吼大叫的時候,問問自己,到底是在對誰生氣?真的是孩子的表現,讓我生氣嗎?還是自己最近遇到的事情有很多讓自己不順心積累了負面情緒的。靜下心來感知一下自己,才能分清楚,到底是對誰發火?不要因為自身的不順心,而遷怒於孩子。做家長的,不能忽視自己的情緒誘因,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再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自己就會平靜,孩子也會平靜,哪怕孩子鬧些小情緒或者有一些做的不好的時候,做家長的也能夠做到不溫不燥,平靜的溝通處理。
所有的美好,都是經營出來的。經營好親子關係,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工作,這份工作從有孩子開始就要持續餘生。把孩子當成一面鏡子,時不時的照照自己,先改掉自己的暴躁脾氣吧,只要有改變的這種念頭,你已經往美好的親子關係邁進了!
回覆列表
都說發脾氣是無能的表現,這句話雖說有些絕對,但也不無道理,很多人發脾氣有時候不一定是孩子做錯了,有時候是自己滿足不了孩子(比如經濟方面,或者回答不了孩子的問題,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等),內心覺得自己笨,但表現出來會說孩子不聽話,人會本能替自己推脫責任。
我覺得要控制住不發脾氣,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多看修身養性的書籍;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當我們能輕鬆處理好身邊的事情時,整個人心情會好很多,對身邊的人和事的容忍度也會高。
當然也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提醒自己不要亂髮脾氣,比如想發脾氣時提醒自己忍五秒鐘不說話,或者晚上以日記的方式反省白天發了幾次脾氣,有幾次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解決的,這個方法我親測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