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老陀
-
2 # 李飛熊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國航海史上濃重的一筆,但為什麼鄭和下西洋不能長久繼續下去?其中涉及到許多原因,既有政治的,也有經濟、外交等方面的因素。我們在此逐一分析一下。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成祖朱棣因為靖難登上皇位,但建文帝卻是下落不明,這成了朱棣的一塊心病。當時有謠言說建文帝已經出海,所以才有了後面鄭和的七次下西洋。當然,對外宣稱自然是恩威遠方。但是前面6次之後,朱棣去世。繼位的明仁宗,皇位已經穩固,對於建文帝的下落沒有那麼迫切,於是下詔罷免出海。直到朱棣孫子明宣宗五年,鄭和第7次出海,死於返航途中。這就凸顯出古時候的政治特點,一朝天子一朝臣,往往是人亡政息。明朝到了後面甚至因為倭寇而釋出禁海令,就更不用說遠航了。
航海的代價太大鄭和每次出航的時候,為了保證船隊的安全,是配備有相應的武裝力量的。因此,每次出航的人數多達兩三萬。這麼多人的耗費是驚人的,每次出航基本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光是吃喝拉撒的費用就不菲。而且戰船的損耗以及新戰船的補充,對於明政府的財政也是很大的一個負擔,因此國內官員反對的聲音也很大。那時的觀念一直都是陸權,對於海權一直是不怎麼重視的。
那時的觀念是“天朝大國”,往往對方拿很少的東西,只要是抱著朝貢的名義來,我們就回饋極豐厚的禮物。周邊的附屬國嚐到了甜頭,一年一朝甚至一年來兩三次,到了後來皇帝都無法忍受,需要下詔書阻止藩屬國頻繁地朝貢,規定他們兩年或者三年來一次。而鄭和在航海的過程中,也存在這個問題,大量饋贈對方物品,得來的往往是一些土特產。這樣長此以往,國內的財政也受不了。
土著及海盜的威脅鄭和在航海的過程中,除了惡劣的天氣和洋流外,還需要面對其他威脅。有時候到了某個地方,正好趕上別人內戰,鄭和船隊裡面有將近200人被誤殺,好在此事最終和平解決。離國萬里,雖然帶著武裝力量,如果不能一鼓作氣打敗對方,接下來就會處於很被動的地位。那時海盜陳祖義縱橫海上,瞄上了鄭和的船隊,而且詐降,準備趁鄭和不備偷襲。好在鄭和識破了他的陰謀,最終生擒陳祖義。此外,語言不通,環境不同,風俗迥異等等,都是制約因素。
貿易產品的短缺鄭和船隊,攜帶的很大一部分是絲綢、瓷器等產品。明初的時候,許多手工業者是需要服徭役的,生產絲綢、瓷器給統治者享受。因為是服徭役,這些技術工人的生產積極性自然不高。而鄭和每次航海歸來後,就要立刻準備下一場的航海,但絲綢、瓷器等產品產量卻是跟不上,自然也限制了鄭和下西洋。
鄭和的去世之所以是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除了鄭和本人深受朱棣喜愛、信任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鄭和本人。鄭和因為在靖難之中英勇的表現,才被朱棣賜姓鄭,原來的鄭和叫馬和。這說明鄭和是有很高的軍事素養,還有航海需要的知識也是龐大的。除了這些之外,還要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妥善地進行處理。這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萬裡挑一了。所以在鄭和最後一次病逝於返航途中之後,下西洋的活動自然便難以繼續下去了。
綜上所述,鄭和七次下西洋,背後更多的是政治因素的驅動。但是隨著朱棣的去世,支撐鄭和的這股政治力量便消失了。而航海其他各方面的弊端也是逐漸凸顯,再加上我們一直注重陸權,海權的覺醒是十分緩慢的。眾多因素的疊加之下,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就不能長久繼續下去。
回覆列表
西方的大航海相當於無地農民去開荒
鄭和下西洋是有錢人旅遊
無地農民辛辛苦苦開了荒地
荒地就變成有價值的目標
旅遊就是去花錢
花的還是別人的錢
別人怎麼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