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史為鑑
-
2 # 詩歌記錄生活
“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看孔融的人生境界
孔融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曹操與袁紹爭霸中原之機。孔子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一。頗具文學才華,任北海太守史稱“孔北海”。
孔融性寬容,尊儒術,興學校,薦人才。當時賓客滿門聲望很高。
這就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的背景。這說明了孔融憂國憂民,無私包容,一心為國。在那個戰亂年代體現了孔融為安邦治國努力奉己的寬博胸懷。
可惜孔融言辭剛正、不畏強權,激烈反對曹操篡逆,最終被曹操所害。
孔融在三國中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勺出生。小的時候,以才華和孝行聞名。長大後的孔融卻被大家評價為志大才疏,最後反而死於不孝的罪名。
一,有才華和有孝心的孔融十歲的時候,孔融去拜訪一位大人物李膺,因為拜訪李膺的人太多了,李膺於是規定保安不是熟悉的人不讓進門。
孔融上門之後,一看不讓進,給是就對保安說:我是李膺先生祖上朋友的後人,請求見面。
保安於是趕緊讓進門,李膺一看不認識,是誰家小孩冒充我的故人?
結果十歲的孔融很自然的說:李先生的祖上老子李耳和我的祖上孔子,曾經共同研究學問,互為師友,我們做後代的自然是幾世的關係了。
孔融1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孔融守孝守的身形憔悴,被人稱讚。
二,沒才華和沒孝心的孔融孔融長大之後,因為才華和孝心的原因,被推薦到天子身邊,因為孔融老是反對董卓,董卓故意派孔融去黃巾之亂最為嚴重的北海郡當北海相,變相的要孔融去送死。
孔融到了北海之後,剛開始雄心勃勃,按照儒家的招式,來準備平定黃巾之亂。這時候有一部分黃巾賊大概20多萬人,從冀州返回北海,孔融以為對方是烏合之眾,自己能夠輕鬆取勝,於是帶領麾下士兵,主動出擊。
結果大敗而回,這一慘敗直接打掉了孔融領兵作戰夢想。後來只要黃巾軍一來,孔融就成為驚弓之鳥,四處求救。
有一次求到了劉備頭上,當時還是無名小卒的劉備聽見孔融求救,大喜的說道:名滿天下的孔北海竟然知道我劉備?
於是劉備帶著區區3000人,就解救出了被黃巾軍圍困的孔融。孔融的軍事才能,和治理才能可見一斑。
孔融還得罪了袁紹,被袁譚攻打,城破在即。孔融為了表示自己泰山崩於眼前而不亂,還裝模作樣的談笑自若讀書。結果到了晚上,城池就被袁譚攻破,孔融立馬拋妻棄子逃走,妻兒老小都被袁譚所俘虜。
所以在後漢書中,也毫不客氣的評價孔融為志大才疏!
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後來孔融實在沒地方去,於是就投奔曹操。曹操剛開始還挺樂意,名滿天下的孔融前來。
但是擋不住,孔融一個勁兒的作死。孔融仗著自己的身份,屢次諷刺曹操:
孔融說曹操和曹丕強搶袁氏妻女;又諷刺曹操遠征烏桓;曹操覺的糧食不夠吃,要求禁酒,也被孔融諷刺。
曹操很生氣,於是命人收集孔融的黑材料。剛好孔融有一次喝醉了口出狂言: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 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概意思是,父親和兒子之間,沒有什麼特別要緊的。當老爸的之所以要生孩子,不過是情慾罷了。母親和兒子之間,也沒有什麼特別要緊的。就像atm取錢一樣,錢出來了,就和atm機沒有關係了。
有這樣不孝的黑材料,曹操立馬以不孝的罪名,把孔融腰斬於市,孔融的老婆孩子也一起被殺。
歷史上評價孔融志大才疏,以及孔融最後被殺,口無遮攔,不懂政治可以說是根本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