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和華生一向被認為是不列顛國民CP,在島國居民心中是不可替代的存在。這恐怕是柯南道爾爵士萬萬沒想到的,當他寫下血字的研究時,估計自己都沒把它當回事,畢竟在他的心中這不是正經文學。可真正讓他名留青史的確實是這個維多利亞時代有點怪癖的紳士,以及他和他忠實的夥伴(麼?)的冒險經歷。
在數不清的改編版本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也就是ITV的84版以及去年的09電影版。不過在我看來,他們確實都比不上BBC的新版。
Sherlock(2010)把故事背景放在了現代,有點AU(平行世界)的感覺,很像一部架空同人劇,再加上福爾摩斯和華生(以下簡稱阿福和花生)“彷彿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默契,讓你很難不去想——他們的前世是不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那對兒?
把歷史人物放在21世紀發展情節,本身就是一件蛋疼的事情。太狂放了不好,很難取悅原著黨;但是太恪守原著了批評的聲音更大,現代人需要與時俱進,需要看緊跟時代節奏的劇。再說,英國民眾從小就讀福爾摩斯探案,那些案情那些細節甚至那些對話早就爛熟於心,你用什麼來製作懸念吸引眼球呢?
09電影版以歪曲角色、賣腐為主,當然,這也是有正當理由的,因為它是“漫畫改編”。但是再出色的演員和導演也沒有解決全片推理不足、劇情小白的毛病。我只能說,這片很能取悅腐女和美國觀眾,島華人不見得待見它。sigh~我不知道蓋裡奇是咋想的……
操刀新版的是兩位神級編劇——Steven.Moffat和Mark.Gattis——BBC另一部神作Doctor Who的編劇。水平果然高。儘管第一季是迷你劇,只有3集,每集1個半小時,但是在這90分鐘的時間裡,劇情相當緊湊,阿福的每次出場都把3分鐘推理和演繹法表現得淋漓盡致。觀眾根本就不需要動腦筋,因為在你的腦子運轉起來之時,阿福已經劈里啪啦(用極快的語速)闡述完了推理並且得到一個看上去像是編造出來的真相!同時,鏡頭剪輯加快,放大細節部分,配以半透明的懸浮註解,就像那些浮現在那顆聰明腦袋裡的思維過程。哎,編劇根本就是在調戲觀眾嘛!
同時,原著黨也有一種flattering的感覺。第一集改編自“血字的研究”,但是卻把推理引入了另一條線。比如死者留下的“RACHE”,原著裡的解釋是德語裡的復仇,新版卻否認這個說法,把它理解為了一個人名“RACHEL”。如此精妙改編的細節隨處可見,什麼五個小橘核啦,什麼布魯斯帕廷頓計劃啦,極其給力地穿插在每一集中,沒佔太多時間,卻足夠讓原著黨滿意。因為此劇本身的案情就夠吸引人了。
尤其是第三集,一集5個案件,其實每個都足夠講一集。CSI編劇表示壓力很大——啊,我們一集最多3個……;少年包青天的編劇回去洗洗睡了……
如此給力的劇情,你還指望他們做得更好麼?
所以本土收視率在第一集就達到驚人的760萬啊!!!在島國這個人少地小的地方,收視超700萬的新劇一隻手數得過來。所以你也能想到,飾演阿福的Benedict.Cumberbatch(什麼怪名字啊!以下簡稱BC),和花生扮演者Martin.Freeman(以下簡稱馬丁自由人)頓時躥紅。前者其實出道沒幾年,後者是個熟人,常年混跡於BBC和好萊塢,只可惜出演的都是“讓你轉眼就忘的”角色(即便在銀河系漫遊指南里扮演主角也不例外,你想想啊,所有人都記住了老鼠海豚3個頭的總統以及抑鬱機器人,你能記住那個睡衣主角麼?)。當然,現在不一樣了,這是選角最出色的一版福爾摩斯,人們在潛意識裡就把他們看做了這兩個角色——
哦,天啊,你倆走了多少彎路才走到今天這條“彎路”啊!
話說,這個選角過程和電影版星際迷航很相似。當初他們先確定了ZQ飾演Spock,再找一個和ZQ最有化學反應的來演Kirk。此劇也一樣——先定下了BC的阿福,然後再選一個和他最有火花的——於是自由人脫穎而出。
福爾摩斯和華生一向被認為是不列顛國民CP,在島國居民心中是不可替代的存在。這恐怕是柯南道爾爵士萬萬沒想到的,當他寫下血字的研究時,估計自己都沒把它當回事,畢竟在他的心中這不是正經文學。可真正讓他名留青史的確實是這個維多利亞時代有點怪癖的紳士,以及他和他忠實的夥伴(麼?)的冒險經歷。
在數不清的改編版本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也就是ITV的84版以及去年的09電影版。不過在我看來,他們確實都比不上BBC的新版。
Sherlock(2010)把故事背景放在了現代,有點AU(平行世界)的感覺,很像一部架空同人劇,再加上福爾摩斯和華生(以下簡稱阿福和花生)“彷彿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默契,讓你很難不去想——他們的前世是不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那對兒?
把歷史人物放在21世紀發展情節,本身就是一件蛋疼的事情。太狂放了不好,很難取悅原著黨;但是太恪守原著了批評的聲音更大,現代人需要與時俱進,需要看緊跟時代節奏的劇。再說,英國民眾從小就讀福爾摩斯探案,那些案情那些細節甚至那些對話早就爛熟於心,你用什麼來製作懸念吸引眼球呢?
09電影版以歪曲角色、賣腐為主,當然,這也是有正當理由的,因為它是“漫畫改編”。但是再出色的演員和導演也沒有解決全片推理不足、劇情小白的毛病。我只能說,這片很能取悅腐女和美國觀眾,島華人不見得待見它。sigh~我不知道蓋裡奇是咋想的……
操刀新版的是兩位神級編劇——Steven.Moffat和Mark.Gattis——BBC另一部神作Doctor Who的編劇。水平果然高。儘管第一季是迷你劇,只有3集,每集1個半小時,但是在這90分鐘的時間裡,劇情相當緊湊,阿福的每次出場都把3分鐘推理和演繹法表現得淋漓盡致。觀眾根本就不需要動腦筋,因為在你的腦子運轉起來之時,阿福已經劈里啪啦(用極快的語速)闡述完了推理並且得到一個看上去像是編造出來的真相!同時,鏡頭剪輯加快,放大細節部分,配以半透明的懸浮註解,就像那些浮現在那顆聰明腦袋裡的思維過程。哎,編劇根本就是在調戲觀眾嘛!
同時,原著黨也有一種flattering的感覺。第一集改編自“血字的研究”,但是卻把推理引入了另一條線。比如死者留下的“RACHE”,原著裡的解釋是德語裡的復仇,新版卻否認這個說法,把它理解為了一個人名“RACHEL”。如此精妙改編的細節隨處可見,什麼五個小橘核啦,什麼布魯斯帕廷頓計劃啦,極其給力地穿插在每一集中,沒佔太多時間,卻足夠讓原著黨滿意。因為此劇本身的案情就夠吸引人了。
尤其是第三集,一集5個案件,其實每個都足夠講一集。CSI編劇表示壓力很大——啊,我們一集最多3個……;少年包青天的編劇回去洗洗睡了……
如此給力的劇情,你還指望他們做得更好麼?
所以本土收視率在第一集就達到驚人的760萬啊!!!在島國這個人少地小的地方,收視超700萬的新劇一隻手數得過來。所以你也能想到,飾演阿福的Benedict.Cumberbatch(什麼怪名字啊!以下簡稱BC),和花生扮演者Martin.Freeman(以下簡稱馬丁自由人)頓時躥紅。前者其實出道沒幾年,後者是個熟人,常年混跡於BBC和好萊塢,只可惜出演的都是“讓你轉眼就忘的”角色(即便在銀河系漫遊指南里扮演主角也不例外,你想想啊,所有人都記住了老鼠海豚3個頭的總統以及抑鬱機器人,你能記住那個睡衣主角麼?)。當然,現在不一樣了,這是選角最出色的一版福爾摩斯,人們在潛意識裡就把他們看做了這兩個角色——
哦,天啊,你倆走了多少彎路才走到今天這條“彎路”啊!
話說,這個選角過程和電影版星際迷航很相似。當初他們先確定了ZQ飾演Spock,再找一個和ZQ最有化學反應的來演Kirk。此劇也一樣——先定下了BC的阿福,然後再選一個和他最有火花的——於是自由人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