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faire,第一、二人稱直陳式裡面是fais,第三人稱fait,在語音層面是一樣的。既然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這個/t/、/s/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回覆列表
-
1 # 歐羅永珍
-
2 # DanielCasio
法語詞尾的子音字母原本是發音的。但是,後來隨著口語發音的簡化,詞尾的子音逐漸省略了。於是,法語的子音字母通常不發音。這裡有兩個經典的例外:一是許多以流音l或r結尾的,詞末通常要發音;二是由“輔元輔”三個字母構成的單音節詞,詞末通常要發音。
但是,如果在句子中,以不發音的子音字母結尾後面接以母音開頭的單詞,那麼詞尾的讀音字母不僅發音,還要與下一個單詞開頭的母音連讀。這個現象被稱之為“連誦”。
當然,如果你不習慣省略單詞結尾的子音,把它發出來也未嘗不可。據說,在加拿大魁北克,許多人就習慣不省略詞尾的子音,但是他們與法華人同樣可以無障礙溝通。
按照語言學的分類方法,漢語是一種分析語或者叫孤立語,而法語則是一種綜合語。孤立語的特徵就是每個詞包含的不自由語素少,而詞形沒有變化;相反,綜合語則有大量的由非自由語素連結而成的合成詞,同時詞形變化更豐富。因此對於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常常會出現像題主一樣對綜合語中詞形變化的現象感到費解的情況。
在法語中,動詞變位並不是用來“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的,它就是正常的綜合語中的詞形變化現象。動詞跟著主語的人稱而變化,這在大量綜合語中司空見慣。一個人稱對應一個變位,即使兩個變位讀音上相同,寫法上的不一樣也足以標明人稱。法語的動詞變位比英語複雜,但相比比如德語乃至更復雜的諸如匈牙利語,可以說也不算太複雜。畢竟,法語的動詞只需要隨主語變化(直接賓語提前時過去分詞的性數配合除外),而有些語言裡的動詞甚至也需要跟賓語配合。
此外,對語言當然可以有功能主義的理解,但並不是每個詞、每個語法現象都一定要是“有用的”,不要輕易懷疑一個規則的“存在價值”。或者換句話說,你感覺到的“有用”“沒用”並不能作為評判一個語言的標準。好比我們在說“一把椅子”的時候,“子”字也沒有任何“用途”,“椅”完全可以表達“椅子”的意思,但沒人會寫“一把椅”。但反過來,“一把傘”的後面沒人會加“子”,為什麼?沒有為什麼。想象一下學漢語的外華人在面對這個現象的時候,除了死記硬背也沒有別的辦法。就像你面對法語不規則動詞的動詞變位時一樣。每種語言中都有大量需要記住的東西。請不要抱怨,認真記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