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編鐘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由於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鐘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鐘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 編鐘最早出現在商代,當時多為三枚或五枚一組,能演奏旋律。商代編鐘造型別致,橢圓形,鐘的表面有簡單的獸面紋飾。 歷史發展: 西周中晚期,編鐘已由三枚或五枚發展為八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當時編鐘經常用於宮廷宴會,被稱為“鐘鼓之樂”。至春秋晚期,又增為九枚一組或十三枚一組。 秦漢以後,在歷代宮廷雅樂中所使用的編鐘多呈圓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變,且每鍾只能發出一個樂音。在經歷了500多年黃金時代後,它由盛而衰。 到了隋唐時期,編鐘除在“雅樂”中使用外,還用於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和“西涼樂”,很少流傳民間。唐代詩人在作品中曾描繪編鐘聲音宏亮、鏗鏘悠揚、悅耳動聽的妙響。 自宋以後至清代,編鐘鑄造技術鮮為人知,鐘樂也漸被淘汰,清代宮廷中所鑄編鐘,不僅其形制與傳統編鐘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遠。
編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編鐘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由於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鐘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鐘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 編鐘最早出現在商代,當時多為三枚或五枚一組,能演奏旋律。商代編鐘造型別致,橢圓形,鐘的表面有簡單的獸面紋飾。 歷史發展: 西周中晚期,編鐘已由三枚或五枚發展為八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當時編鐘經常用於宮廷宴會,被稱為“鐘鼓之樂”。至春秋晚期,又增為九枚一組或十三枚一組。 秦漢以後,在歷代宮廷雅樂中所使用的編鐘多呈圓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變,且每鍾只能發出一個樂音。在經歷了500多年黃金時代後,它由盛而衰。 到了隋唐時期,編鐘除在“雅樂”中使用外,還用於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和“西涼樂”,很少流傳民間。唐代詩人在作品中曾描繪編鐘聲音宏亮、鏗鏘悠揚、悅耳動聽的妙響。 自宋以後至清代,編鐘鑄造技術鮮為人知,鐘樂也漸被淘汰,清代宮廷中所鑄編鐘,不僅其形制與傳統編鐘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