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看浮沉

    一觸即潰有點誇張,但是後期淮軍戰鬥力確實不行。(身為安徽人不該這樣說)

    李鴻章裝備了淮軍的武器,沒有武裝“人心”。

    李鴻章是晚清接觸外國較多的大臣之一,對外國的大炮長槍比較崇拜。比較看中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作用。淮軍也是在鎮壓太平天國中,由李鴻章招募的江淮子弟,後來隨著李鴻章在朝中掌權。大力更新了淮軍的武器,請德華人教習戰法。

    但是李鴻章忽略了戰鬥意志的重要性,只是注重了淮軍的武器裝備,沒有培養官兵的戰鬥意志。官兵沒有家國思想,只為拿錢當兵,怎麼可能去冒死作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部隊沒有精氣神,沒有血性)這樣的部隊對普通太平軍還可以,對待訓練有素的日本軍隊,怎麼能不敗。

    淮軍的裙帶關係制約部隊的訓練水平。

    淮軍由於私人武裝的性質太過於強烈,在淮軍中的裙帶關係影響了部隊的訓練。大部分主要官員都是李鴻章的門生故舊,這樣的一支部隊,怎麼可能有太高的訓練水平。官兵都忙著找關係升官去,怎麼可能還有人一心一意的去練兵。這和後來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形成鮮明的對比,部隊戰鬥力自然也不用說。

    部隊缺乏作戰的主動意識,都寄希望於儲存實力。

    面對日軍的進攻,淮軍很少有主動的出擊,只有一味的被動防禦。由於部隊的私人武裝色彩濃重,將領都想儲存自己的武裝力量,相互之間沒有配合,都不願犧牲。在日軍的進攻下,都是一退在退,最終發展到:見到日軍就後撤的荒唐地步。

    淮軍後期的戰鬥力實在可悲,還不如像曾國藩的湘軍一樣,早日解散,留點好名聲!

  • 2 # 海鏡清

    首先,淮軍接受的西式操法本來就是比較落後的一種。淮軍練習西式操法,是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後,、接收了一部分常勝軍的人員和裝備基礎上開始的,操法主要是學習英(常勝軍第二任指揮官戈登是英華人)、美(常勝軍第一任指揮官華爾是美華人)、法(炮隊指揮官畢乃爾是法華人),仍然以線式密集隊形為學習方向。學習了線式作戰的淮軍在對付猶如古代軍隊的捻軍時,取得了勝利,於是這種已經過時的西式操法便在淮軍中紮根下來,併為此沾沾自喜,自以為已經掌握了西式兵法的奧妙。

    淮軍《洋槍隊大操圖說》中的陣型圖,可以看出是一種中西雜交式的線式戰列,不倫不類

    其次,淮軍聘請的外籍教官原來在其本國只是一些低階軍官甚至不是軍官,只是貪圖中國的高薪過來淘金,本身便對技戰術沒有研究,對技戰術的發展方向更是茫然無知。在指導淮軍訓練時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淮軍軍官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影響下,本身便對西式技戰術沒有全盤接受的打算,既然教官不高明,對西式技戰術接受的就更少了,更喜歡採用中國古代兵書中的做法。所以即使是線式戰法,淮軍也沒有學到家。

    淮軍訓練作戰都是依靠排槍射擊,和西方十八世紀戰法如出一轍,但是甲午的時候已經過時

    再次,淮軍本來是以冷兵器肉搏戰起家的,但是看著常勝軍依靠洋槍洋炮打得太平軍落花流水,自己也依靠洋槍洋炮打敗了捻軍,於是完全放棄了白刃戰訓練,過於迷信槍炮遠距離射擊的威力。結果當日軍發起白刃衝鋒時,之前對射時還能打得有聲有色的淮軍立即逃之夭夭。甲午戰爭打了八個月,居然沒有幾次肉搏戰。

    武備學堂的軍官們學了一肚子的西式軍事知識,卻得不到發揮的機會

    最後,淮軍軍官團沒有良好的更新機制。雖然李鴻章建立了武備學堂,聘請德國教官,培訓出了一批懂西式技戰術的年青軍官,但他們在淮軍體制裡最多隻能當個教官或者技術軍官,根本沒有指揮權。淮軍中說了算的還是那些行伍出身、沒有多少文化的舊式軍官,依靠其對付太平軍和捻軍的戰鬥經驗來對付日軍,又怎麼能不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牽手“小豬佩奇”,“喜羊羊”靠洋IP還能再搶救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