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610821428814

    凡是看過《三字經》的,都知道孔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也都會背什麼“融四歲,能讓梨”的句子。我也曾天真地認為,孔融是一位從小就道德品質高尚的大才子,但後來發現,我被表面現象矇蔽了。

    孔融有非常好的家庭背景,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先輩孔霸先生曾做過皇帝的老師,孔融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薰陶出來的。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後天勤奮,是當時有名的“神童”。

    孔融一直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誰都沒有想到,正是“神童”這個虛名,毀了孔融先生的一生。

    在孔融先生十三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件事情對孔融打擊太大,還是天性因素,從此以後,他的行事方法之怪異與他的名聲成了正比。

    有一天,有一個人到孔融父親的墓上去哭喪。按照常理,不,就是按照非常理,有人對你的父親表示哀悼,你也應該替你的父親感到欣慰,表示感謝才是。但孔融就是孔融,人家就是和常人不一樣,他從哭聲大膽地判斷,這個人在他父親的墓前哭,哭得不夠真誠,不夠悲哀,淚水流得不多,嚎聲不夠大,這哪裡是哭喪,簡直是對他父親的大不敬,於是他下令:把這個“哭聲不哀”的混賬東西給我逮起來,立馬斬首示眾!不能讓他再在老爺子墳頭上瞎哭,褻瀆人間真誠!

    孔融先生,你太有才了!孔融如果活在當下,應該讓他去好萊塢做導演。

    要知道,孔融先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是一位忠誠的儒家弟子,一向以“仁”“愛”作為自己的最高政治理想。把一個在父親墓前哭聲不哀的人斬首,不就是施行“仁政”嗎?

    孔融不單單是個“人名”,而且是一位“名人”。

    所謂“名人”,就是出名前別人不知道他是誰,出名後他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

    和當今很多出了名就想抽別人嘴巴子的人一樣,孔融自恃才高、名高,認為什麼事情都能幹,而且幹還能幹成。

    建安九年,孔融的青州城被袁譚圍困,十分危急,當時城內的孔融擔心有損自己處變不驚的名士形象,裝作淡定,並吟詩作對,談笑自若,絕不督戰,另守城將士十分頭疼。

    後來青州城破,孔融便立刻邁開雙腿,拋下妻子兒女,鞋底子上抹油——出溜了。導致他的孩子和妻子均被殺。

    孤身一人孔融投奔了曹操後,繼續發揮自己恃才傲物、唯我獨尊的個性,屢次明嘲暗諷的罵曹操,曹操看在他是名士的面上始終沒有殺他。

    最終曹操實在忍無可忍、無須再忍,將這位以忠孝禮義出名的孔融先生以不孝的名義給殺了。

    雖然孔融是三國時代不折不扣的“偽君子”,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他,畢竟他還讓過一個梨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送人玫瑰,手留餘香。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