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戰國時期鄒華人。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儒家非常注重對人的觀察,孔子曾經提出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考察方法,孟子則提出透過眼睛觀察一個人的善惡。在《孟子》一書中有這麼一句名言:“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就是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可以說,孟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觀人重在觀察眼睛(眸子)的人。
孟子還給出具體的理由:“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說,眼睛不能遮蓋一個人的邪惡。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睛,這人的善惡又能往哪裡隱藏呢?
那麼,為什麼眸子不能掩其惡呢?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一個人的眼神很明亮,就是因為他的內心是天真無邪,非常純真的,這種善良的心靈會透過眸子表現出來。相反,如果一個人心裡在打壞主意,他的眼神就不再明亮,而是暗淡無光。這樣,他心裡的壞主意也會被別人看出來。
正因為如此,眼睛就是考察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我們要想知道一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首先就要觀察他的眼神。魏晉時期,非常流行對人物的品察,著名的人物考察專著《人物誌》就是當時的作品。其中有一派以蔣濟為代表,提出“觀其眸子,足以知人”,就是繼承了孟子的說法。
孟子,名軻,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戰國時期鄒華人。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儒家非常注重對人的觀察,孔子曾經提出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考察方法,孟子則提出透過眼睛觀察一個人的善惡。在《孟子》一書中有這麼一句名言:“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就是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可以說,孟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觀人重在觀察眼睛(眸子)的人。
孟子還給出具體的理由:“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說,眼睛不能遮蓋一個人的邪惡。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睛,這人的善惡又能往哪裡隱藏呢?
那麼,為什麼眸子不能掩其惡呢?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一個人的眼神很明亮,就是因為他的內心是天真無邪,非常純真的,這種善良的心靈會透過眸子表現出來。相反,如果一個人心裡在打壞主意,他的眼神就不再明亮,而是暗淡無光。這樣,他心裡的壞主意也會被別人看出來。
正因為如此,眼睛就是考察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我們要想知道一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首先就要觀察他的眼神。魏晉時期,非常流行對人物的品察,著名的人物考察專著《人物誌》就是當時的作品。其中有一派以蔣濟為代表,提出“觀其眸子,足以知人”,就是繼承了孟子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