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人之娛

    這個問題呢描述的有點不準確,其實秦軍也是強攻了很久,不得已採用奇計的。

    上下一心

    魏文侯時期,奮發圖強,率先發起改革,魏國一躍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諸侯,風光一時。傳至其孫魏惠王時期,魏國已漸漸沒落,不再那麼強大。威懾於秦國的攻城略地,魏惠王把都城簽到了大梁(開封)。

    作為一國之都,城牆那就不用說了,修建的城高牆厚。在秦滅魏國之戰中,王翦之子王賁率領秦國虎狼之師十五萬之眾,卻久攻大梁不下,這可把王賁給氣壞了。

    所以秦國不是沒有用軍事攻勢,而是攻了,卻無可奈何。

    一則,生死存亡之際,魏華人空前團結,上下一心,誓死保衛國家。二則,大梁城城牆高大,難以攻克,城內的糧草可供三年之用。饒是戰功赫赫的王賁,也是無可奈何。

    水淹大梁

    很快雨季到來,或許是老天爺的幫忙,這給王賁提供了天大的機遇。

    大梁城緊鄰黃河,魏國又開挖運河稱為鴻溝,直接通到了淮河。且大梁城又緊鄰黃河與汴河,大梁的設計者,又將護城河等與水系都連在了一起。這可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己完全成了水中的鱉了。

    秦軍士氣低落,聰明的王賁卻趁機檢視地形,發現了大梁城的這個特點。

    於是就上演了一幕水淹大梁的戲碼,三個月下來,宏偉的大梁城直接給泡報廢了。無奈,心高氣傲的魏王假,划著小船,蕩起了雙槳,出城投降。

    可見王賁很有軍事頭腦,會充分利用環境,製造環境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善於變通才能笑到最後。

  • 2 # 歷經春秋史發天下

    戰國末期,秦國滅韓、趙、燕、楚國用的都是軍隊直接進攻的方法,為何唯獨對魏、齊國採用不同尋常之法?

    其實秦國滅魏國和齊國的這兩個不同尋常之法,正是秦國的高明之處。一般來講,打仗是講究策略的,而這個策略是有等級之分的,分為上上策、上策、中策和下策。

    一、上上策:不戰而屈人之兵

    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是那些使用分析勸說的手段,使對方退兵或投降的方法。比如分析形勢,列出對方不利因素而使對方退兵;圍困對方或大兵壓境兵臨城下,列出不利因素,勸其投降;誘騙投降等等。這些使用不與對方軍隊交鋒而能達到目地的策略為上上策。因為這些策略對軍隊士兵的消耗為零,物資消耗最少。

    二、上策:利用自然的力量

    所謂利用自然的力量是指利用火攻、水工、地勢、天氣等自然條件進行攻伐的一種方法。三國之中用火攻、水攻的戰爭很多,比如火燒赤壁、火燒博望坡、夷陵之戰的火燒連營等等皆為火攻,關羽水淹七軍為水攻;利用地勢的比如有高處投放滾木擂石;利用天氣的比如有天氣寒冷時,冰凍城牆使其堅固異常等等。這些都是利用自然的力量均為上策,消耗已方的兵士幾乎為零,物質消耗也不多。

    三、中策:實時使用計謀

    戰前謀劃或隨機應變的使用各種計謀,在完成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儘可能少的消耗兵士、物質和時間的方法。比如離間,分割包抄,調虎離山,圍點打援等等皆為中策。消耗已方兵士和物質較敵方少。

    四、下策:正面強攻

    正面強攻是指那些實在沒有辦法,必須完成任務而不得不採取雙方火併的一種方法。比如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攻城掠地的攻堅戰等等皆為下策。這種情況下靠的是勇武,雙方兵士和物質消耗都非常巨大。

    秦國滅南韓、趙國、燕國、楚國基本上是攻堅戰,其中以滅楚國和趙國最為困難和慘烈,屬於下策。這四個國家使用其他的方法無效,勸說肯定是油鹽不進,也沒有自然的力量可以使用,別人不出來計謀也不好使,所以只能採取攻堅之法。對付齊國,秦國使用的誘騙之法,就是許諾齊王好處,使其投降,這屬於上上策。對付魏國,秦國使用的是水灌城牆之法,即利用自然的力量水攻,屬於上策。所以,秦國在滅六國得戰爭中,滅齊國和魏國是最為輕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管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