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朱元璋在全國建立統一的政權後,對元朝的皇權更迭,尤其是元朝末年皇室間因爭奪皇權而內部鬥爭不斷的現象讓朱元璋印象非常深刻,在汲取歷史教訓的基礎上,加強皇權集權建設和消除影響皇權地位的不安定因素成為當時非常重要的任務。在此背景下,朱元璋在全國推行分封制,將同姓貴族和血親分封到全國各地代替此前的異姓藩王。朱元璋一生中共有二十六個兒子,長子朱標留守北京,一子夭折,另外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子均被封為藩王,藩王的主要責任是鞏固邊防和屏衛王室。

    朱元璋

    在舉行第二次分封時(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朱柏雖然只有八歲,但是仍然被分封為湘王,封地為荊州。由於受封時年齡尚小,所以並非趕赴封地,直到洪武十八年,十四歲的朱柏才到荊州任職。朱柏生性聰敏,善詩文,且外貌俊美,解縉在《湘獻王神道碑文》中曾描寫到:“惟王幼而美異,長而通明,溫恭粹德。”但是,朱柏的才華不僅僅囿於文筆,在軍事上也頗有才能,在常德與元人一戰便可證明,朱柏並非軍事上的泛泛之輩。在擊潰元人之後,朱元璋頗感欣慰,將其召到京城嘉獎。

    湘獻王神道碑文

    但是這樣一位風華正茂的傑出少年,在建文帝元年自殺而亡,對於湘獻王自殺的原因,歷史上存在著好幾種說法。荊州民間的傳說認為,因為朱柏在荊州修建了一座宮殿,無論是規模上還是建築材料上都超過了其應享有的品秩級別,在朝廷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將其改建為道觀,後因道觀前的潘石柱過於龐大而被告發僭越,朱柏走投無路之下縱火自焚。但是這與正史的記載相差千里,所以其可信度仍值得商榷。文獻中關於朱柏自殺的描寫,更符合常理,根據王世貞的記載,朱柏是因為在建文帝元年時,有人舉發其私自鍛造兵器,有謀反之心,驚恐之下,縱火自焚,《明史》也沿襲了這一說法。另外一說是因為湘獻王暗中發行寶鈔,製造假幣,朝中發覺後,讓其退位,最後自殺。在建文帝釋出的官方詔文中,謀反罪得到了肯定,建文帝在靖難之變後發出的討伐檄文中即稱朱柏因謀逆而畏罪自殺。

    朱允炆

    其實朱柏自殺或許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建文帝早就意識到藩王手中的兵權對中央王朝是一種巨大的威脅,便聽從了方孝孺等人的建議,採取削藩政策。朱柏因為年紀尚輕,羽翼未豐,加之才華非凡,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威脅,所以朱允炆才下詔令認為朱柏存有謀逆之心,最後朱柏迫於皇威,自殺而亡。

    參考文獻:

    1. 袁奐若:《中華文匯明文匯·湘獻王神道碑文》,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2. 徐文武:《論湘獻王朱柏之死》,《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3. 張廷玉:《明史·諸王傳二》,中華書局,1974年。

  • 2 # 鎏小狸

    說起這個就來氣,因為在答主眼中,湘王文武雙全,禮賢下士,又篤通道家學說,關鍵長的賊英俊,結果被朱允炆以莫須有的罪名逼殺了。

    背景的話,源於朱允炆繼位後對藩王的忌諱。

    朱允炆是太祖朱元璋皇長孫,皇嫡長子太子朱標的長子,因為朱標早逝,朱元璋最終決定冊立朱允文為皇太孫。

    藩王守邊是朱元璋一早制定的邊防策略,洪武中後期,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几乎把一眾能力超強武將一掃而光,這個時候,大明帝國的兵權由朝廷掌控,邊防重任落在藩王身上,藩王手中也便握有了實際軍權。

    在眾多藩王中,晉、燕、周、齊、湘、寧等幾位能力出眾,在因為能力不足而心虛的朱允文看來,越是能力出眾的叔叔,對他威脅也大,於是在他登基之後,覺得首要任務不是休養生息,而是削藩,先是將周齊兩王削爵幽禁,接著便把矛頭對準了湘王,以私印鈔券的罪名要把湘王抓入京城問罪,可惜,湘王天生傲骨,不願受折辱,閉宮自焚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礙於情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