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筆春秋

    這個問題要從明朝的抗倭形勢來分析,也要從胡宗憲本人的作為講起,更要從倭亂的本質原因分析。另外這個問題的提法有失偏頗:應該說明朝抗倭產生了許多名將,比如俞大猷、戚繼光等等,但胡宗憲是江浙總督,是他們的頂頭上司,首功一件是應該的。

    倭亂是明朝中後期最大的隱患,在江、浙、閔一帶貽害百年,其實明朝的統治者早就想平掉倭亂,但始終沒有辦法。其一,明朝的軍隊已經不想之前那麼驍勇善戰;其二,倭寇囂張跋扈心狠手辣,為明軍所忌憚;其三,倭寇的兵器非常先進,當時遊蕩在江浙一帶的倭人使用的倭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而明軍的制式裝備還處於落後階段;其四倭寇的組成十分複雜,其中有日本浪人也有中國的海盜,還有破產的漁民,對江浙一帶的地理環境很熟悉;其五,明廷腐敗無能,沒錢沒人沒物資;其六,倭人善於打游擊,來了就搶,搶了就跑,明軍經常顧此失彼。

    胡宗憲

    抗倭是江浙福建乃至明廷都達成一致的意見,也是胡宗憲的一塊心病。如果胡宗憲沒有抗倭的決心和意志,也不可能因為抗倭居功至偉。回到你的問題裡,胡宗憲的手下究竟有沒有能人?至少在戚繼光出現之前是有的,就是咱大明嘉靖朝的抗倭名將俞大猷。據說這位俞大猷曾經是大明棍術第一高手,曾經北上少林子單挑過八十一棍僧,而且還勝了,應該是一位俠肝義膽的大俠。公元1557年末,江浙總督胡宗憲採納了明廷徐渭(徐文長)的計策:誘敵深入,想要採取迂迴的戰略把倭寇總頭子王直(正宗的華人,海匪一枚)困在江浙的陸地上,結果老奸巨猾的王直沒困著,卻把他兒子毛海峰困在了岑港。別問我王直的兒子咋姓毛呢,是乾兒子。俞大猷同學率領兩萬明軍攻打岑港,結果圍困了岑港小半年,愣是沒有拿下。不禁沒有拿下還損兵折將,這讓俞大猷同學很是惱火,這時候朝廷來被激怒了,不是跟倭寇發怒而是跟胡宗憲:務必兩個月拿下岑港,否則都回家抱孩子去!這時候無論是胡宗憲還是俞大猷或者是明廷的那些狗掀簾子全憑嘴的那些人都傻眼了:咋整?

    俞大猷

    歷史的詭譎就在於此,就如當年唐王李世民掃北攻打高句麗似的,雖然打敗了卻發現了白袍小將薛仁貴。這時候抗倭前線來了一個人——浙江督司僉書戚繼光。這個是什麼官?明朝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僉書就是個打醬油的官,沒有品級。戚繼光之前就向胡宗憲要兵憑寇,軟磨硬泡之後胡宗憲給了他三千紹興兵,結果戚繼光依靠這三千紹興兵,採取麻痺敵人和疲憊戰術,兩個月拿下了岑港,名聲大振。

    戚繼光

    您說岑港之戰最大的功勞應該歸誰?首先是胡宗憲,他力主抗倭,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其次是俞大猷,他圍困了老長時間,沒功勞還有苦勞;再次便是戚繼光。

    岑港大捷之後,戚繼光向胡宗憲要人,理由是紹興兵不猛(沒有歧視的意思,那些人都是老兵油子。)胡宗憲思考了好幾個月,他不敢向朝廷請求增兵練兵,在明朝那時候這種事是禍滅九族的罪名。後來胡宗憲請示嘉靖帝才被准許,然後戚繼光去義烏招兵,組建戚家軍。才有了後來的桐鄉大捷、台州大捷,轉戰福建消滅倭寇等等豐功偉績。

    戚繼光堪比白袍將薛仁貴

    再回到您提到的問題上,胡宗憲是抗倭的領導者,是主管抗倭事業的牽頭人,他最大的功績我想有這幾點:1、堅定抗倭事業不動搖,全面支援抗倭事業。2、獨自頂住明廷內部的羈絆和克服外部不利因素,堅決想方設法抗倭。3、慧眼識人,堪稱伯樂,用人不疑,堅決堅持自己所看好的人,進行情感投資。4、有大局觀,善於謀劃。如果沒有大局觀他也不會把戚繼光派到福建,擁有家國情懷。5、善於理財,充當了抗倭事業的中流砥柱,不惜一切力量投入抗倭事業。6、在講原則的情況下左右逢源,擋住明廷壓力,而且善於化解矛盾,堪稱一代將才。

    以上綜合判斷,胡宗憲的抗倭是考慮國家全域性,洞察倭亂的本質,善於發現人才、締造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所以他抗倭能夠成功,而不是僅僅依靠能人志士便能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不喜歡你和迷失自己哪個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