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了高

    在這一點上,我覺得魯肅說得相當到位。

    當時,曹操大兵壓境,主戰、主和兩派紛爭不已,主和的多。

    魯肅主戰,悄悄對孫權說:曹操愛才,眾所周知;我們投降,曹操會重用,可是,您呢?您若投降,就是下一個漢獻帝——甚至還不如他。

    ——這不是原話,但大體這個意思,魯肅不敢說得這麼直接,我敢。

    所以不管是孫權和東吳群臣之間,還是其他帝王與君臣,都是利益集團關係。

    動亂年代,比如三國時期、戰國時期,更是如此。

    都學過《馮諼客孟嘗君》吧?進了課本。

    但課本之外,還有一段。

    孟嘗君幾經起落,在他勢落時,不少門客另擇高枝;等他重新得勢,這些人又紛紛回來了。

    孟嘗君很不高興,對馮諼說,這些人太勢力眼了,我一定要向他們吐痰,表示蔑視!

    馮諼一聽,嚇得連忙給孟嘗君鞠躬。

    孟嘗君說,你是替他們害臊,所以替他們鞠躬嗎?

    馮諼說,不是……此處省略500字,馮諼講了一通大道理,總之,說人勢利眼是正常的,您過得好,他們依附你;過得不好,他們離開,這是人之常情,不要計較,計較了你就成不了戰國四公子了。

    孟嘗君說,好吧。

    君臣之間,就是如此,利益的組合而已,而已……

  • 2 # 小夥論遊戲

    江東集團在表面上看起來,君臣和睦,暢所欲言。但是,在表面背後的實質卻不全是這樣的。孫策臨死前傳位給年僅19歲的孫權,託孤給張昭。然而,孫權卻不是張昭理想人選,而是孫權的弟弟孫翊。歷史上對此沒有記載。一可能是張昭的選擇糊塗症,沒發現孫權是潛力股。二可能是孫權有勇有謀,孫翊有勇無謀。所以,張昭之後對孫權從不留情面,但孫權也沒怎麼讓張昭好過。此時期,史書記載下了大家對孫權的態度:“諸將賓客為禮尚簡”。唯獨周瑜“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周瑜這樣對待孫權,大家才開始把孫權當成老大。接下來就是孫權的幾任大都督:

    孫策死後,周瑜在江東勢力可謂最大。無論周瑜如何盡忠,孫權還是對周瑜一直留有戒備。周瑜為孫權平內訌,抗曹操。確一直得不到重任。

    "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這是周瑜在遺言中推薦魯肅做繼任者。魯肅曾在初見孫權時,曾為孫權謀劃了”魯肅版“的“隆中對”。孫權拍手稱快,喜笑顏開。為此,孫權對魯肅頗愛有加,其實也是為自己儲備忠心的力量。但到了後期,孫權想要稱帝,一心與劉主和的魯肅終究抵不過往外擴張的新興勢力呂蒙的抗劉派。魯肅悲哀的看到,三分的佈局本為了安定,卻製造了更多更大的動亂。最終也沒找到自己的歸宿。呂蒙出身於窮苦家庭,因能為尊嚴殺人,被孫策留為後備幹部來培養。不久,孫策身亡,失去靠山的呂蒙。用一計陰謀得到了孫權的重視。勢單力薄的呂蒙也便成為了孫權的心腹大將。但呂蒙不負眾望,為孫權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孫權對呂蒙去世也是倍感惋惜。陸遜,出身於江東的四大士族之一。與呂蒙共同擊敗關羽、奪取荊州;夷陵之戰破劉備;石亭之戰敗曹休。履歷戰功,被孫權次次提拔,從都督到丞相。因種種原因,在立太子事件中被孫權一步步得逼死。最後是江東得四大士族:

    作為四大士族的核心陸家已經說過。

    顧家代表人物,顧雍。被孫權立為丞相。但顧雍卻被大家成為“淡定哥”。主要是因為顧雍的“附和型”符合孫權的口味。孫權每每提出一條建議,如果顧雍同意,則為其出謀劃策;如不同則一言不發,也不反對。最後,壽終正寢。

    虞家代表虞翻。卻因在酒桌上差點被孫權所殺,但最後由於口出狂言被孫權流放到交州。孫權一直視為吳國的“孔融”。

    魏家代表魏騰,因違背孫策旨意差點被殺。

    總結:孫權與江東集團前期,和睦相處。一是自己沒有心腹,二是內部威脅太多。孫權為保江東基業,處處謙讓,事事順讓。到了中後期,自己提拔的心腹也逐漸多了起來,內部威脅人物逐漸變少,孫權開始強硬起來。重重打壓江東士族。孫權用“以吳治吳”的方法使江東本土化,但又不希望士族勢力過於大;面對父兄舊部的威脅,孫權選擇忍讓,但稱帝之後也開始反擊;對於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則苦苦栽培,逐漸提拔。所以,江東出現了和睦的假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在二戰中期研製出了防空炮用的近炸引信是什麼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