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肥胖的肉肉
-
2 # 憤怒的小鳥6066
【看春晚】開著春晚但從來沒有認真看,只是挑幾個小品看著而已;
【放鞭炮】還能放鞭炮的地方不多,但家鄉可以。家鄉一到零點,到處都是鞭炮聲,不間斷半個小時。聞著鞭炮味,聽著鞭炮聲,這就是過年;
【壓歲錢】互相壓歲錢已經是家裡一種習慣。因為好多年沒有剛出生的小孩,都是兄弟姐妹和爸媽一起鬧著玩;
-
3 # 首席考核官
謝謝邀請。不同時期每個地方的年俗大約也各有千秋。隨著社會的前行,過年的方式也發生著變化,不變的是一種對美好的嚮往和體驗的心情。進入臘月,過年的意味就逐漸產生,在與異地的親朋好友的聯絡中,“過年”是一個主要的話題。在孩子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俗言傳唱中迎來“五豆”,“臘八前後凍爛石頭”的嚴寒裡吃過臘八飯。儼然臘月就是一個過年的月份,一些舊有的習俗悄悄流過。二十過後街市上賣年貨的攤點不約而同地增多起來。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祭灶王爺灶王奶奶(本地傳說神仙張奎高蘭英),打掃整理室內外衛生。寫對子福字斗方(練就了好多民間業餘書法家),現在多數被印刷品替代,給孩子買吃的和玩的東西,他們的新衣服也多提前做好了,這也是說進入臘月就是過年說法的原由。接下來就是蒸饃(豆餡兒的,水刀紋標記的菜包,石榴嘴兒的糖包),炸果,酥肉疙瘩等,各種蔬菜或佐料等市場上可購的自然不必說。理髮也必須有,自家準備得夠不夠,街上轉悠轉悠,每次回來都不會空手,忽而想到還有要買的就急忙又出去了。三十(不管是二九還是三十,也就是除夕)年味十足,每一家每個人都在細細地品著自己的年意。多年前初一早起的貼對子也都提前到這個下午進行了,究其緣由,沒人能說出所以然。年夜飯各家隨情況而異,飲酒的有,吃餃子的有,下館子的大約年輕人居多,各自活動的空間逐年在增加,熬年的內容也年年重新整理。鞭炮聲徹夜不斷的聲中,正月初一來了。早餐要喝涼粉湯,接著要聚到最長輩的親人那裡拜年,街上遇見鄰居熟人,免不了互相問候新年好。長輩給小孩子發壓歲錢。有些大家族會祭祖,合影留念,還有一起出去遊玩的。飲食一般是餃子下來是酒席。初二,回孃家的是主力,初三開始舅家,姑家,姨家等的親戚走訪活動開始。初五,“”送窮灰“”,倒煤灰,也叫破五。大年也就過得差不多了。老習慣裡,元宵節過後才是年味結尾的時候。畢竟“五九六九,擱河看柳”早已過,九將盡,一年的生計又得開始了。
-
4 # 雙好673
看地區而論,南方包棕,打芝麻燒餅,做粉利,過年時吃和招待客人等等,北方應該是包餃子吧!我們南方人不太知道北方習俗。
-
5 # 拾光札記
不管身在何方,回老家過年成了畢生的心願。
很小的時候,過年很是熱鬧的,一家幾口全部圍在一個大桌子吃著除夕團圓飯。吃完飯忙著去給村裡人拜年,要麼就是大年初一的上午趕著去拜年。到初一的0點,還得拜祭灶王爺,祈求來年有米下鍋。
初一早上必吃麵條,雖說是南方人,但是這頓面是免不了的,圖個吉祥。
大年初二,最高興的就是去外婆家,給外婆拜年,每年都是很多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小孩子也能湊一桌了,初三開始就在舅家、姨家、姑家開始跑來跑去,給他們拜年了。
很簡單但也很溫馨。
-
6 # 站在高山望日出
我記得一個很久的習慣,那就是當年飯菜端上桌,父母親要把酒飯,筷子擺上,敬列祖列宗回家過年;十分鐘後,全家人才能上桌吃飯,年年如此!
-
7 # 撫劍偷聽琴
小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每到春節都會提前換很多零錢,然後爸爸會準備幾掛鞭炮——這其中定有幾個“大雷子”,鞭炮是用來下餃子滾鍋時放的,而那“大雷子”是三十兒晚上臨睡前放的關門炮,初一一早的開門炮!
初一天不亮隨著一聲開門炮的響聲,各家次第傳來噼裡啪啦的聲音,熱鬧而親和的一天就開始了,在出去給長輩拜年之前照例是要給祖先燒香禮敬的,然後給財神啊佛祖啊上炷香,祈求新的一年財源廣進,家人平安……之後就是給長輩拜年發壓歲錢了。
而今自己長大也為人父母,除了發壓歲錢,其他習慣都沒能持續,是略有遺憾的!
回覆列表
最有特色的風俗啊,基本上就是過年當天不能掃地,這樣會把所有的財氣都掃光,然後不能說什麼死啊死的,除夕那天一早要吃湯圓和水餃,然後給父母拜年,放鞭炮基本上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