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寧波打野

    崇禎性格剛愎自用,有幾次機會沒把握住,對於大明滅亡也不能全怪他,因為當時任何一個人也很難扭轉乾坤。吳三桂主要是賣國,在關鍵時刻落井下石

  • 2 # 大瀚聞史

    而反觀吳三桂,遊走徘徊於滿清、大明和李自成之間,雖然苟安於亂世,但無法擺脫“朝秦暮楚、三姓家奴”的歷史評價。

  • 3 # 春秋正義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正統的最後一位君王,用他自己的話說“朕非亡國之君”、“大臣人人可殺“,包括後來的清代皇帝,對崇禎帝還是很照顧的,不僅出於統治需要,更是對歷史教訓的反思,都沒將亡國之罪歸為崇禎皇帝的錯誤。

    但是對於李自成、洪承疇等漢人降將,儘管依靠他們平定天下,但依然編纂《貳臣傳》將他們列入其中,因為沒有哪一個統治者喜歡叛徒,而且還是對故主趕盡殺絕的叛徒。

    因此,原因大概有三:

    1.明朝滅亡,並非崇禎帝的罪過

    有“明亡於萬曆、亡於天啟、亡於嘉靖”的說法,但從沒聽說是因為崇禎皇帝胡作非為而滅亡的。相比前幾任帝王,一個修仙、一個罷工、一個木匠,全都是世人眼中昏君的形象,而崇禎帝則十分地勤勉,常常日以繼夜地處理奏摺,與大臣商討軍國大事,可以說為了大明江山社稷拼盡全力。

    同時崇禎帝非常節儉,連龍袍都打著補丁(與道光帝不同,崇禎是真的窮,衣服破了捨不得補),在位17年未大興土木,所以李自成攻入北京後發現宮殿欠於修繕,連戶部也僅有二十萬白銀,方才抄大臣的家索取財物。

    崇禎帝上任之初便消滅魏忠賢及其閹黨,任用孫承宗、袁崇煥試圖挽救危局,只可惜東林黨也只會耍嘴皮子,加上全國大規模瘟疫、災荒,後金入關搶掠加劇,任何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也無法力挽狂瀾。

    自縊煤山,遺言“勿傷百姓一人”,成全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美名,比起北宋二帝,不知強幾輩。

    2.吳三桂降清留下千古罵名

    儘管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為藉口,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卻是鐵一般的事實,絲毫不能改變他作為漢奸的名聲。

    在入關以後,吳三桂更是充當滿清的馬前卒,一路追殺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意外身亡後,轉向屠戮南明政權和大西軍,甚至越過國境到緬甸將永曆皇帝擒回,擅自將其勒死,為其罪孽再背上弒君的罵名,為所有致力於反清復明的漢人所痛恨。

    受封為平西王后,吳三桂在雲南修建了富麗堂皇的王府,更是加深了世人對其為蠻夷殺舊主以換取個人榮華富貴的印象,在古代封建綱常下為世人所不恥。

    3.清朝通知的需要

    滿清趁著明朝與農民軍內亂,以落後的遊牧文明竊取中原農耕文明政權,本身就得國不正,心虛。

    所以多爾袞入關以後,一意舉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幌子,既安葬了崇禎帝,更是明令世代子孫加以祭祀,那麼崇禎皇帝的形象就必須是正面的,至少不能是昏君暴君。

    康熙時期,為平定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集重兵鎮壓,本就對三個漢人藩王心懷芥蒂的康熙帝,在削藩後勢必要對其對抗中央的做法進行抹黑。

    並且三藩本就是明朝舊臣,非但沒有為大明盡忠,反而投降滿清,將槍口指向同胞,甚至製造了嘉定、揚州、廣州等諸多大屠殺。

    滿清統治穩固以後,乾隆對漢人降將的看法轉為厭惡,編纂《貳臣傳》,從官方層面表明了對吳三桂等人的鄙視。

    綜上,崇禎帝壯烈殉國,吳三桂世受隆恩卻叛變降敵,加上清朝的輿論宣傳,崇禎帝的名聲比吳三桂好也是自然。

  • 4 # 偽裝的觀點

    有一個叫做“峰終定律”的東西,瞭解一下,王朝最後一個皇帝若是悲情,很多人都會記得這種悲情,取代其他印象。

    還有一個是華人有一個毛病,人死為大,一死了之,你不能跟一個死人計較。

    最後就是有人編了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順口溜,搞得很多人不明就裡,直接愛上了一個自殺的無能皇帝。

    回到歷史,崇禎小氣,多疑,無能那是有口皆碑,當然大明的文臣窩裡橫,坑皇帝,害武將那是舉世皆知。

    吳三桂,個人能力治軍是不錯的,良禽擇木而棲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最後被人弄得謀反不成,抄家滅族,就有點呂布被罵三姓家奴的意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成年人為什麼不能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