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然文史

    這個只是個傳說而已啦。

    在古代,二分二至作為重要的節氣,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視。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我們今天熟知的中秋節,實際上最早就是由秋分的祭月節發展而來的。在今天的北京,還有日壇、月壇、天壇、地壇等公園,就是明清時期帝王們舉行祭祀的場所。

    北京月壇公園

    官方的祭祀行為自然也會影響到民間,讓大家都覺得在秋分這天祭月是很重要的事情。不過與官方祭祀有著一套規定繁瑣的禮儀規程不同,民間的祭月則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地方特色。

    比如在《北京歲華記》裡面,就記載了老北京祭月的習俗。書中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祭月節仕女圖

    而在江浙一帶的杭州,習俗就有所不同。“每戶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此時民間還會供奉許多物品,但有趣的是,這些物品都做成了縮微的形式,像供奉的小財神,大不盈尺,並設有臺閣、几案、盤匝、衣冠、樂器等物,都縮小到寸餘,非常精緻。當地人稱之為“小擺設”。

  • 2 # 有緣人153832681

    中國的祭祀源遠流長,也是挺講究的習俗之一,祭天,祭地,祭日,祭月。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人們都要祭天,而夏日則是禾苗生長旺盛的季節,人們都要祭日,秋天是五穀豐登的收穫的季節,人們忘不了祭月。而冬天是萬民歡慶的日子,當然要祭地。

    中秋拜月並非是醜女拜月演變而來,古人喜歡觀察天象,希望得到外界一股強大的力量來保護人類,醜女無鹽只能說是歷史傳說而己。人類從遠古時候就相信神靈的出現,祭祀是不可少的專案之一,祭天,祭地,祭日月,祭鬼魂。很多神話傳說告訴人們,祭月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人類希望得到上天賜福,豐收果實與天地共享。

  • 3 # 風雪月

    這是一個傳說故事,“中秋拜月”不是祭月時的拜月,而是指少女拜月,對月許願祈求自己像嫦娥一樣美麗,像月亮一樣純潔美好。而傳說中的醜女鍾無鹽,經歷更加勵志。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相傳醜女無鹽是中國歷史上四大丑女之一,醜陋異常,但是才華智計也出眾無雙。

    如果是這麼醜陋,那麼在月下又能多美麗呢?這個傳說存在著一下漏洞,但傳說之所以傳說,它的細節其實不必細究。

    這個醜女無鹽的故事裡,醜女無鹽品德超群卻未受寵幸,但被天子在月光下看到覺得美麗,才被立為皇后,成為皇后更多是因為容貌,有點諷刺。

    流傳更廣的醜女無鹽的故事跟這個傳說略微矛盾,讓我們看一下吧。

    無鹽本名鍾離春,戰國時期齊國無鹽邑之女,所以又稱鍾無鹽,她相貌極為醜陋,但才華出眾有大志,自薦進宮做齊宣王的王妃,促進了齊國的大治。

    醜女無鹽的故事最早見於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的《辯通傳》。書載無鹽額頭雙眼均下凹無鹽,上下比例失調,肚皮長大,脖子上長了一個比男人還要大的喉結,頭顱碩大,頭髮稀疏,面板黑如漆。鍾離春自小習武,年四十未嫁。當時執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為人昏聵,而且性情暴躁喜歡吹捧。鍾離春為了拯救國民,冒死請見齊宣王,陳訴齊國危難四條,並指出如果再不懸崖勒馬,將會城破國亡。齊宣王大受震動,把鍾離春看做一面寶鏡,採納了她的建議,並立她為後,從此齊國大治。成語“醜女無鹽”和“自薦枕蓆”即由此而來。這個故事可比醜女拜月的故事勵志多了。

    筆者記得看過電影《醜女鍾無豔》,裡面的醜女由鄭秀文飾演,非常美貌,只是臉上有一塊胎記,不過也不醜。電影裡面還有張柏芝飾演的美麗妃子夏迎春。夏迎春是後世戲劇新增的角色,留下了“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的說法。傳說齊宣王在國家有難之時會寵幸貌醜有才的鐘無豔,在平安時寵幸貌美如花的夏迎春。很是諷刺也很真實。

    女子拜月是美好的風俗,只是傳說之下,有著對古時女子的種種要求,才智無雙不如貌美如花。傳說中鍾無鹽的的故事更加勵志,我們現代的女子更加自由自主,我們的願望更加要靠自己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聲樂的,想出國留學,去義大利還是去法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