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方妹幾
-
2 # 黑兔er
無法解決。經濟學家是靠BB混口飯吃罷了。學得好的早都進入投行,成為對沖基金經理,在市場沉浮中磨練業績。早日成為次世代的巴菲特,索羅斯。哪有空去解決社會結構問題,又累又不賺錢。沒意義
-
3 # 張越智872
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終發展為壟斷!只有打破壟斷,才能改變這一被動局面!那就是改變這一不平等的生產關係。
-
4 # 上海申庫許工
:如果這種假設存在,不是某一國而是世界性的。經濟學家只能從以往書本原理中找出相關理論來解釋,並不能有任何解決的效果。如果發生的某一國,前提條件經濟學家提出的有效方法,必須要得到執政的統治者認同才有可能解決。假如這事發生在中國,財富過於集中在極少數金子塔頂尖人手裡。這說明分配製度不合理,兩極分化日益嚴重,不僅會挫傷中低收入群體的勞動積極性,更會產生社會穩定問題。而財富過度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裡,雖然他們可利用此財富擴大再生產,產業產品儘快升級。但有很大一部分財富不能變成消費能力,造成社會總需求不斷下降,反過來又影響了企業發展,造成商品賣不掉企業倒閉。形成惡性迴圈。解決方法。國家透過稅收提高,減少這極少數人的財富獲得數量。國家再把多收的稅,按最底層由政府而不是企業發放最多,中等收入稍少。用稅收進行兩次分配。
不用作假設,目前當今世界主要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正是,中產階級在減少,金字塔頂尖財富在擴大。
根據美國國稅局的資料,若計算通脹因素在內,1988年美國納稅人平均年薪為3.34萬美元,但到了2008年,他們的收入不但沒有增長,而且否出現了略微的下降,到了3.3萬美元。考慮到通脹的影響,下降的幅度更大,當然這其中有“次貸危機”的影響。隨著經濟的復甦,到2016年,中產階級的實際收入剛剛恢復到2000年的水平。
據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的研究,1978年-2015年,美國各收入層級中最底層50%收入年均增長率為零,而最富的1%收入年均增長3%。底層和中產階級的收入都長期停滯,而富裕階層的收入卻在不斷增長,這說明中產階級在減少。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社會的貧富差距就在不斷擴大。“如今,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意識到,他們並非生活在一箇中產階級的社會,而是生活在一箇中產階級日益縮小,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不均衡社會’之中。”
面對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實,研究經濟不平等問題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較大的法國經濟學家,《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凱蒂,建議徵收全球累進資本稅來減少資本與勞動的收入差距。
個人覺得,提低自然就能擴中、限高,收入分配改革的關鍵是要提高低收入普通勞動者的收入。
勞動者出賣勞動力是為了獲得工資滿足自己的需求。在勞動者出賣勞動力的過程中,工資會給勞動者帶來效用(需求的滿足),勞動的付出會給勞動者帶來負效用(辛苦和受累),只要工資的效用大於勞動的負效用,勞動者便會願意出賣勞動力。
工資(所能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的效用其實是由勞動者(消費者)的“基礎消費量”所決定的。消費者消費的第一個麵包和第二個麵包帶給消費者的效用是不一樣的,第一個麵包的效用要大於第二個麵包。這就是西方經濟學中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定理。
當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食品、住房、醫療等需求的滿足程度很低時,這些需求很少量的滿足就能給勞動者帶來很大的效用。那麼實際上等於說很低的工資水平,勞動者也願意(不得不)付出勞動。對於普通勞動者來說,所面臨的勞動力市場通常是供大於求的。
那麼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勞動者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程度(基本消費量),就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就會提高,資本收入的比重會減少。
勞動者工資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社會消費,與民生產業相關的企業利潤會因此增加,民生產業會因此而擴張,“富人產業”(奢侈品產業)的發展會受到抑制,社會貧富差距會因此而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