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現年代的區別:
我們常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就是指古琴,它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在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將古琴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形的區別:
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中間掏空形成一扁長形音箱,琴面繫有七根弦,故古稱"七絃琴"。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長約120~1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約5釐米。如果常看古詩詞,一定會讀到劉長卿的描寫古琴的詩“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
古箏則由三塊板構成,分別是框板、面板和底板。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絃均勻排列於箏面上。唐代時箏多為十三根弦,白居易在聽箏時寫有“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絃裡一時愁。”,晏幾道的《菩薩蠻》中則有“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這都是描寫箏的詩詞。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長約 163釐米,寬35釐米。
3、、音色的區別:
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低沉,音色明淨而渾厚,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琴音深沉蘊藉、瀟灑飄逸,講究一種空靈的美感,品格高雅。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
如果說古琴是超脫於凡塵之外的,那古箏就是能食得人間煙火的。古箏具有音域廣,弦多,音量大等特點,它的音色明亮,豐滿,清脆,十分的華麗燦爛,演奏起來十分迷人。因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悠揚悅耳,被稱為“眾樂之王”。
4、最後是倆者之間的意境不同,因為古箏的音域變換是比較靈活並且聲音明亮適合彈奏各種型別的曲子所以其主要是向人抒發自己內心疑惑是開心疑惑是悲傷的情緒,而古琴的聲音比較低沉所彈奏的曲目大多也是比較古樸,所以主要用來自己欣賞修身養性。
1、出現年代的區別:
我們常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就是指古琴,它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在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將古琴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形的區別:
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中間掏空形成一扁長形音箱,琴面繫有七根弦,故古稱"七絃琴"。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長約120~1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約5釐米。如果常看古詩詞,一定會讀到劉長卿的描寫古琴的詩“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
古箏則由三塊板構成,分別是框板、面板和底板。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絃均勻排列於箏面上。唐代時箏多為十三根弦,白居易在聽箏時寫有“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絃裡一時愁。”,晏幾道的《菩薩蠻》中則有“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這都是描寫箏的詩詞。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長約 163釐米,寬35釐米。
3、、音色的區別:
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低沉,音色明淨而渾厚,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琴音深沉蘊藉、瀟灑飄逸,講究一種空靈的美感,品格高雅。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
如果說古琴是超脫於凡塵之外的,那古箏就是能食得人間煙火的。古箏具有音域廣,弦多,音量大等特點,它的音色明亮,豐滿,清脆,十分的華麗燦爛,演奏起來十分迷人。因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悠揚悅耳,被稱為“眾樂之王”。
4、最後是倆者之間的意境不同,因為古箏的音域變換是比較靈活並且聲音明亮適合彈奏各種型別的曲子所以其主要是向人抒發自己內心疑惑是開心疑惑是悲傷的情緒,而古琴的聲音比較低沉所彈奏的曲目大多也是比較古樸,所以主要用來自己欣賞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