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鉤沉者小王

    個人認為,商鞅攻打鄭縣的目的,是立足鄭縣,截斷河西地區秦軍後路,幫助魏國拿下河西全境,然後藉此為投名狀投靠魏國。

    商鞅和鄭國的時間線

    商鞅是公元前338年,在秦孝公去世之後,秦惠王即位,公子虔等貴族勢力羅織罪名誣告商鞅,迫使外逃,最後戰敗而死的。

    鄭國是公元前前375年滅亡的,《史記鄭世家》記載,“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

    鄭國最後一任國君——鄭康公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南韓國君韓哀侯滅掉了鄭國,鄭國已經被南韓所兼併。

    所以商鞅當時發兵“北擊鄭”,不是攻打鄭國,鄭國都亡了,打亡靈嗎?所以,商鞅擊的“鄭”是鄭縣。

    “鄭縣”是何地?

    在三家集註的《史記》中,對於“鄭”這個地方有不少註解。

    先是【集解】中,徐廣說“鄭”是“京兆鄭縣也”,這裡的鄭縣就是鄭國最開始的封地,“京兆”是周朝王畿之後對都城轄域的謂稱,由於徐廣是東晉人,他說的“京兆鄭縣”,也就是

    後來漢朝開始以後,京兆下轄的鄭縣區域(今陝西省華縣華州鎮附近)。

    後來司馬貞【索隱】中,也引用《漢書地理志》的“京兆有鄭縣”來註解,同上。這個鄭縣在公元前687年時,秦武公設立。

    所以,目前看“鄭”在集解和索隱中,是陝西省華縣。

    但最重要的是《史記》中“北擊鄭”後面還有句“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這說明商鞅在是鄭的黽池一帶被殺。這裡的“鄭”是鄭國沒有疑問。

    關於黽池在哪?【集解】徐廣說是彭,【索隱】說是鄭國的故地,今河南省三門峽一帶。鄭國故地怎麼又從陝西到河南?主要是公元前770年,周天子東遷後,鄭人東遷,滅虢、鄶等國,建都於洧、溱二水交匯處(在今河南新鄭一帶),黽池就成了鄭國的範圍內地盤。

    所以,商鞅是死在了南韓的地盤,今河南省三門峽。

    問題來了,華州到三門峽,兩地隔了150公里,商鞅攻打鄭縣,怎麼死在了黽池?

    張守節在《正義》中給出瞭解釋,“黽池去鄭三百里,蓋秦兵至鄭破商邑兵,而商君東走至黽,乃擒殺之”,雖然距離300裡地,是因為在商鞅北擊鄭縣後,秦朝的軍隊來攻打他,商鞅戰敗向東邊逃走,在黽池被擒殺。

    為什麼擊鄭?

    從地圖和史記看,商鞅當時想往東邊逃,但魏國不讓他進入,於是商鞅去了自己的封地(今商洛市),然後集結門徒往北攻打鄭縣,然後秦朝軍隊來攻,商鞅失敗往三門峽一帶撤退,最後在澠池被殺。

    個人推測,商鞅攻打鄭縣的目的,是拿下鄭縣及河西地區,然後藉此投靠魏國。

    前文曾寫,商鞅要去魏國,但“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這事主要是秦國和魏國的河西之戰緣故。

    公元前341年,魏國龐涓的10萬大軍在馬陵之戰中,被齊國孫臏全殲,秦國乘機於公元前340年進攻河西,大敗魏軍,商鞅用計誘俘魏主將公子卬。隨後,公元前339年,秦軍再由龐城渡河進攻,於岸門(今山西省河津縣南)擊敗魏援軍,俘主將魏錯,導致魏軍大敗。商鞅的計策成了魏國失敗的導火線,能接受商鞅進入魏國才有鬼了。

    那以商鞅的兵力,要攻擊咸陽無異於以卵擊石,那打哪?打鄭縣,配合魏國奪河西。

    秦國和魏國為爭奪河西地區發生了五次戰爭,秦國每次東征的路線要經過渭南,鄭縣(華縣)在渭南的東邊,屬於必經要道。第四次河西之戰結束後,秦國被迫歸還了河西地區原本屬於魏國的地盤。

    如果商鞅能在鄭縣立穩腳跟,截斷處於河西地區的秦軍後路,幫助魏國拿下河西全部地區,並以鄭縣投靠魏國,極有可能被魏國接受。否則商鞅處於商洛一帶,於魏國並無太大的價值,商鞅去魏國的想法也沒有辦法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晚上翻來翻去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