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順勢教育頑石張

    今後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在說清楚是男孩還是女孩。兩個型別的孩子通常處理方法不一樣。

    要想不讓孩子做什麼,必須是負激勵,打呀,罵呀倒也無妨

    要想讓孩子做好什麼,必須要用正激勵,例如表揚、鼓勵。

    你用反了,那就沒有效果,反而起反作用。根據上面兩條規則,就是越打就越學不好!

    十歲的孩子不學習,問題出在家長身上,別在孩子身上找毛病!在孩子身上找也找不到,只是一表像,不是根源,找到了也治不了。

  • 2 # 一介書生945

    以題主的孩子來說,不學習是常態,這種情況下,打是沒有意義的。

    借錢或送錢給人的時候,有句話說的好,救急不救窮。

    而現在,書生想要告訴題主的是,打孩子也一樣,打急不打常態。

    孩子如果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不聽話,比如在路上,他非要往車流中跑,這個時候,勸說可能並不管用,或者說是來不及勸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打,一打,孩子就不亂跑了,最多是哇哇的哭上一陣,但總比跑到車流中害人害己的好。

    而現在題主說的情況,試想一下,打一次能管用嗎?如果能管用的話,孩子估計早就開始學習了。

    所以,針對孩子不學習的情況,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想著打一頓或勸說一次,從此孩子就如同打開了學習鍵,從此學習的不可收拾。

    冰凍非一日之寒,10歲的孩子不喜歡學習也不是今年才形成的,題主好好回憶一下,找找原因,然後再慢慢開導孩子進入學習狀態吧。

    只要大人和孩子一起努力,相信題主的孩子一定會變得好起來的。

    不喜歡看課本的孩子,也許願意學習其他技能

    對於題主說的素質教育,書生覺得不喜歡學課本內容的孩子,其實更應該關注素質教育。

    而且,素質教育也完全可以反過來促進孩子的課本學習。

    簡單來說,不喜歡上學的人,並不等於不懂禮貌;不喜歡上學的人,也不等於不孝順。

    而透過對孩子的文明禮貌教育、孝順教育等等,讓孩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自己的責任,反過來,可以促進孩子上學的積極性;因為想要真正孝敬父母,就需要有文化,就需要上學。

    對十歲的孩子來說,上學,是唯一的選擇。

  • 3 # 周文生WS

    十歲孩子能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打”孩子要有個度,不能沒有方法和技巧,不能給孩子造成傷害,打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該正錯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打。一二年級的孩子較小,身心不健全、不懂得孬好,“打”只能起到相反作用,使孩子更怕學習,產生厭惡感,形成逆反心裡,對孩子的學習十分不利。三四年級的孩子年齡在十歲左右,正是管教大好時機,即使捱了打也沒有過激的行為出現,使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終生難以忘懷,起到了鞭策的作用。五六年級以上的孩子嚴禁打罵,只能講道理、批評教育。現在孩子上了四年級了,總是不完成作業,一定要找一找原因了,原因有三個:①原因在家長,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嚴。過去孩子小,把孩子當成寶貝,家長很疼愛孩子,捨不得批評。老師想把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家長交流,家長總是推三阻四找個藉口,不與老師交流。心裡認為孩子還很小,不完成作業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於是家長對孩子放鬆管理與要求,孩子不完成作業成為了習慣。②原因在學生,低年級的時候,作業難度不大,數量不是很多,馬馬虎虎能完成,即使不完成作業,父母親也不會批評。現在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作業難度加大了,作文不再是片斷描寫,而是完整的一篇文章,數學應用題比過去複雜了,抽象性、邏輯性加大了,作業很難完成,既使教師和家長再批評,也沒有什麼效果。③原因在教師,四年級的老師調換了或者老師對孩子有言語的傷害(冷暴力)、孩子對老師產生了反感,於是對所學的課產生了憎惡,作業不能完成或者撕作業,用來發洩心中的不滿。總之孩子十歲了,總是不完成作業,在打孩子的同時,多與孩子交流,查清不完成作業的原因是什麼,只有對症用藥,才能藥到病除。打孩子只是一個警醒,知道不完成作業是個大錯誤,只有徹底改正錯誤,才是學生上學的惟一正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幕帆遲。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這首詩什麼意思啊,想表達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