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
2 # 命犯沒桃花
一、土木堡之變的主要責任雖然是王振,但拍板的是朱祁鎮本人,追責王振,就免不了自己的責任。
二、這點更重要。朱祁鎮被俘後,其實在瓦剌待他並不差,甚至還與也先弟弟稱兄道弟。而朱祁鎮回國後反而被朱祁鈺軟禁七年,這待遇跟被俘時比是天差地別,更不用說與當皇帝時的風光相比。對於朱祁鎮而言,回國真不如當俘虜,所以他更恨的是朱祁鈺而不會是王振。尤其是當他被軟禁時與外人隔絕,就只會回憶起當皇帝時的風光,回憶起王振對他的“忠心耿耿”,只記得王振的好朱祁鈺的壞。所以當他復辟後,不會怨恨王振,但對朱祁鈺是狠之入骨,廢他帝號不說,還要給個“戾”的惡諡,禁止他葬入皇陵。朱祁鎮從內心上可能真沒怨恨過王振,他只怨恨朱祁鈺。
類似的問題我也在問答裡提問過,後來查閱了相關資料,有個不成熟的想法,歡迎大家探討:從英宗復位後追思王振的事實來看,顯然,英宗不認為土木堡之變的罪魁是王振。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的表現,史書中的記載猶如兒戲,王振如此胡亂指揮,真能讓大軍聽令而行?隨行人員中,有以英國公張輔為首威望極高的名將,怎會敗得這樣慘?
這種敗法,類似的有淝水之戰。我覺得英宗率領的是一支各懷心思的團隊,大體可分成三部分:一、英宗為代表、王振為打手的皇帝系,英宗剛剛親政,急於奪取權力,和士大夫集團正鬥得熱乎。二、以英國公張輔為首的武人勳貴集團,這部分人自朱棣開始奪位後,一直保持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士大夫集團看他們也不順眼。三、士大夫集團,要和皇帝鬥,不想失去手中的權力,要和勳貴鬥,增加手中的權力。這三派有如三國,有聯合也有互鬥。
土木堡之變中,張輔為首的軍事專家提出正確建議,如果與皇帝、王振的意見相左,此時,士大夫集團的立場就能確定誰的意見佔上風。可惜的是,此時計程車大夫附和王振的看法(另一個可能是,士大夫集團首先反對勳貴集團,皇帝和王振站在士大夫集團一邊)。否則,如果文臣武將的意見一致,抱成一團,皇帝和王振也只能從善如流啊!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權力場的最大得利者,就是士大夫集團。景泰帝把王振一家全殺了,向士大夫集團表明了立場:不會重用宦官。而勳貴集團的精英,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一網打盡,在此後的明代朝局中,風光不再了。此後,文武失衡,造成的後果就是宦官集團的逐步興起,朝局為之一變。
總之,英宗作為當事人,更瞭解實情,他的行為只能表明土木堡之變另有隱情,具體情況我只能瞎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