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積散 【來源】《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組成】蒼朮 桔梗各600克 枳殼 陳皮各180克 芍藥 白芷 川芎 川歸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湯泡)各90克 厚朴 乾薑各120克 麻黃(去根、節)180克 【用法】上除枳殼、桂兩件外,餘細銼,用慢火炒,令色變,攤冷,入枳殼、桂令勻。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熱服。 【功用】散寒祛溼,理氣活血,化痰消積。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胸腹痞悶,嘔吐惡食,頭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疼痛等症。 五積散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組成:白芷9g 川芎9g 甘草9g 茯苓9g 當歸9g 肉桂9g 白芍9g 半夏9g 陳皮18g 枳殼18g 麻黃18g 蒼朮72g 乾薑 12g桔梗36g 厚朴12g 【組成】五積麻芷桂姜蒼樸,二陳四物去地枳桔。 【趣記】無極馬知桂姜藏魄,二陳四物去地只急。 【用法】水煎服。 【功效】發表溫裡,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 1.外感風寒,內傷生冷。 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 2.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寒者。 【制方原理】 1. 病機: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脾陽不運,以致寒、溼、氣、血、痰積結於體內。 2. 症狀分析: (1)外感風寒——身熱無汗,頭身疼痛,項背拘急。 (2)內傷生冷,脾胃陽虛—— A. 寒凝氣滯→胸滿腹痛 B. 食積內停→惡食 C. 痰溼阻胃→嘔吐 D. 氣滯血瘀→月經不調 【方解】因寒積於中則運化失常而生溼,溼聚則生痰,溼痰導致氣滯血瘀。故治療本證,應採用發汗解表、溫中散寒為主,佐以理氣活血化痰、燥溼健脾之法。待到寒邪去除,痰消溼化,脾陽復振,氣血調和之時,本證即痊癒。本方中麻黃、白芷發汗解表;蒼朮、川樸、陳皮、炙甘草燥溼健脾;乾薑、肉桂溫裡祛寒;法夏、雲苓燥溼化痰;枳實、桔梗開胸行氣;當歸、川芎、白芍活血止痛。 【方論】方中麻黃、白芷發散表寒;乾薑、肉桂溫散裡寒;蒼朮、厚朴健脾燥溼,半夏、陳皮、茯苓理氣化痰,當歸,川芎、芍藥養血和血;桔梗、枳殼升降氣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散寒、祛溼、理氣、活血、化痰之功。是治療寒、溼、氣、血、痰五積的主方,故名"五積散"。 3.治法: 解表+溫裡+散寒+燥溼+化痰+行氣+活血化瘀 君藥—— 麻黃、白芷: 辛溫發汗解表,散外寒。 臣藥—— 乾薑、肉桂: 辛熱溫裡,以祛內寒。 佐藥—— (1)平胃散(蒼朮、厚朴):燥溼健脾。 (2)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行氣燥溼化痰,以消痰積。 (3)四物湯去熟地 (當歸、白芍、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積。 (4)桔梗、枳殼:一升一降,理氣寬胸,善行氣積。 使藥——炙甘草: 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 寒熱無汗,胸腹脹滿,苔白膩,脈沉遲。 2.臨證加減: (1)胃痛,嘔吐清水——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2)飲食停滯——山楂、神曲,消食導滯。 3. 現代運用: 坐骨神經痛、腰痛、喘咳、胃痛、痛經等證屬寒邪為患者。 4. 注意事項: (1)素體陰虛忌用——應該用麥門冬湯。 (2)溼熱者忌用——應該用二妙散。 五積散的臨床應用 五積散源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黃、桂枝、白芍、當歸、川芎、乾薑、枳殼、桔梗、白芷等15味藥物組成。再加姜、蔥,似乎較龐雜,但中藥複方方劑的療效,不能孤立地從個別藥物看藥效,而應當看合理配伍後而產生綜合協同的藥理作用。 如本方中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為運脾化溼消食積之平胃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主治痰飲之二陳湯;有治太陽表證的桂技湯;又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有腎著病的苓姜術甘湯;有四物湯去熟地黃,具行血調經之功;有麻黃合桂枝辛溫發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樸溫裡以行氣滯;陳皮、半夏合麻黃、桔梗開肺以豁痰;麻、桂、乾薑、白芍、歸、甘草具續命湯之方意。 綜現全方,結構嚴謹,實為以上諸名方綜合的複方。依諸方之功用,本方不僅主治寒、食、氣、血、痰五邪之鬱積,而對錶裡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溼陰邪,悉皆能治。
五積散 【來源】《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組成】蒼朮 桔梗各600克 枳殼 陳皮各180克 芍藥 白芷 川芎 川歸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湯泡)各90克 厚朴 乾薑各120克 麻黃(去根、節)180克 【用法】上除枳殼、桂兩件外,餘細銼,用慢火炒,令色變,攤冷,入枳殼、桂令勻。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熱服。 【功用】散寒祛溼,理氣活血,化痰消積。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胸腹痞悶,嘔吐惡食,頭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疼痛等症。 五積散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組成:白芷9g 川芎9g 甘草9g 茯苓9g 當歸9g 肉桂9g 白芍9g 半夏9g 陳皮18g 枳殼18g 麻黃18g 蒼朮72g 乾薑 12g桔梗36g 厚朴12g 【組成】五積麻芷桂姜蒼樸,二陳四物去地枳桔。 【趣記】無極馬知桂姜藏魄,二陳四物去地只急。 【用法】水煎服。 【功效】發表溫裡,順氣化痰,活血消積。 【主治】 1.外感風寒,內傷生冷。 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 2.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屬寒者。 【制方原理】 1. 病機: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脾陽不運,以致寒、溼、氣、血、痰積結於體內。 2. 症狀分析: (1)外感風寒——身熱無汗,頭身疼痛,項背拘急。 (2)內傷生冷,脾胃陽虛—— A. 寒凝氣滯→胸滿腹痛 B. 食積內停→惡食 C. 痰溼阻胃→嘔吐 D. 氣滯血瘀→月經不調 【方解】因寒積於中則運化失常而生溼,溼聚則生痰,溼痰導致氣滯血瘀。故治療本證,應採用發汗解表、溫中散寒為主,佐以理氣活血化痰、燥溼健脾之法。待到寒邪去除,痰消溼化,脾陽復振,氣血調和之時,本證即痊癒。本方中麻黃、白芷發汗解表;蒼朮、川樸、陳皮、炙甘草燥溼健脾;乾薑、肉桂溫裡祛寒;法夏、雲苓燥溼化痰;枳實、桔梗開胸行氣;當歸、川芎、白芍活血止痛。 【方論】方中麻黃、白芷發散表寒;乾薑、肉桂溫散裡寒;蒼朮、厚朴健脾燥溼,半夏、陳皮、茯苓理氣化痰,當歸,川芎、芍藥養血和血;桔梗、枳殼升降氣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散寒、祛溼、理氣、活血、化痰之功。是治療寒、溼、氣、血、痰五積的主方,故名"五積散"。 3.治法: 解表+溫裡+散寒+燥溼+化痰+行氣+活血化瘀 君藥—— 麻黃、白芷: 辛溫發汗解表,散外寒。 臣藥—— 乾薑、肉桂: 辛熱溫裡,以祛內寒。 佐藥—— (1)平胃散(蒼朮、厚朴):燥溼健脾。 (2)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行氣燥溼化痰,以消痰積。 (3)四物湯去熟地 (當歸、白芍、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積。 (4)桔梗、枳殼:一升一降,理氣寬胸,善行氣積。 使藥——炙甘草: 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 寒熱無汗,胸腹脹滿,苔白膩,脈沉遲。 2.臨證加減: (1)胃痛,嘔吐清水——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2)飲食停滯——山楂、神曲,消食導滯。 3. 現代運用: 坐骨神經痛、腰痛、喘咳、胃痛、痛經等證屬寒邪為患者。 4. 注意事項: (1)素體陰虛忌用——應該用麥門冬湯。 (2)溼熱者忌用——應該用二妙散。 五積散的臨床應用 五積散源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黃、桂枝、白芍、當歸、川芎、乾薑、枳殼、桔梗、白芷等15味藥物組成。再加姜、蔥,似乎較龐雜,但中藥複方方劑的療效,不能孤立地從個別藥物看藥效,而應當看合理配伍後而產生綜合協同的藥理作用。 如本方中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為運脾化溼消食積之平胃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主治痰飲之二陳湯;有治太陽表證的桂技湯;又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有腎著病的苓姜術甘湯;有四物湯去熟地黃,具行血調經之功;有麻黃合桂枝辛溫發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樸溫裡以行氣滯;陳皮、半夏合麻黃、桔梗開肺以豁痰;麻、桂、乾薑、白芍、歸、甘草具續命湯之方意。 綜現全方,結構嚴謹,實為以上諸名方綜合的複方。依諸方之功用,本方不僅主治寒、食、氣、血、痰五邪之鬱積,而對錶裡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溼陰邪,悉皆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