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黃色的太陽
-
2 # 陽高快樂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華人的書寫材料主要有竹簡、龜甲、牛骨、青銅、石頭。
有人可能覺得,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那甲骨就是最早的書寫材料。然而似乎並不是這樣。經研究發現,甲骨文中“冊”字出現的頻率非常 多,而“冊”的本義,就是畫出竹簡編在一起的樣子。這就說明,古人在使用甲骨書寫的同時,應該也在用竹簡書寫,只是竹簡容易朽爛,不易儲存,才沒有實物能夠用以研究。
在往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竹簡以其取材方便、廉價、便於修改、刻寫方便、相比於同時期的其他材料儲存時間較長且能刻寫更多文字等特點,成為古人的主要書寫材料。
古人之所以豎著寫,館長覺得,大概有以下三個原因。
1. 竹簡形狀
竹木簡牘都是窄窄長長的,長度多在30釐米左右,而寬度僅1釐米左右(偶有較寬的達4釐米),但通常來說,一排只夠寫一個字,也就只能豎著寫了。
2. 持簡姿勢
早期的書寫環境,古人是沒有桌椅几案的,竹簡只能用手懸空拿著。根據遊順釗先生的研究,“寫簡的人是一手拈著竹簡的頂端,另一端則頂著腹部或腹胸之間,一手提筆從簡的頂端向己方寫下去。”這種自然的持簡姿勢,造成了豎寫比橫寫省事。
3. 漢字特點
每個漢字的末筆都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字的起筆,豎寫比橫寫順手,便於筆勢的連貫。
隨著竹簡的大量使用,天長日久,自上而下的書寫便成為一種習慣。甲骨文采用自上而下的寫法便是依樣移植,所以今日所見甲骨文皆為縱向書寫。
古人為什麼從右往左寫
竹簡左行(從右往左寫)的習慣在殷商時期已成主要趨勢,但還沒有成為通例。而用竹簡寫字,不外兩種方式,要麼寫完再編,要麼編完再寫。
1.寫完再編
如果一片片單片竹簡寫好後再編裝成冊。因為右手寫字,左手持簡,寫完一片竹簡後,自然用左手放下、排列好,那麼從右往左排列就比從左往右排列方便。右手持筆,左手拿竹簡,從右向左排列,如果排不下了只要將竹簡整體向右推就可以了
2.編完再寫
如果竹簡編好成冊後再寫,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筆,左手展開更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如果竹簡向右展開,右手書寫就很方便,反之竹簡會硌住手腕。
其實,甲骨文中就既有左行,也有右行,有的是左邊左行,右邊右行,還有全篇一概左行。這和甲骨文的性質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我們知道,甲骨是用來占卜的。甲骨經過灼燒會形成裂紋。巫師根據裂紋判斷占卜的吉凶(怎麼判斷已經不得而知)。然後把占卜的結果在龜甲上刻辭記錄。
一般來說卜辭和裂紋延伸的方向有關。有時候一片甲骨上的裂紋同時向兩邊延伸,刻出的卜辭就既有從左往右,也有從右往左的。
一直到西周晚期青銅器中,仍然有少量從左往右寫的,代表者有湯叔盤。“唯正月初吉壬午,□棠湯叔伯氏鑄其尊,其萬年無用之疆。子子孫孫永寶。”
但隨著竹簡的普及使用,從左往右的書寫漸漸被淘汰。至公元100年左右,紙發明後,竹簡的地位才被動搖。大約在五世紀,東晉豪族桓玄廢晉安帝,下令廢止簡牘,採用黃紙,竹簡才退出歷史舞臺。
如果以《尚書·多士》所言:“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算起,竹簡使用時間至少達兩千年,在這麼漫長時間內自右左行已養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最後,從上往下、從右往左的書寫方式,也暗合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尊下卑、右尊左卑。成語“無出其右”就是已經在最右邊,不能再超過的意思。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由郭沫若、陳嘉庚等人提議,將漢語從豎寫左行改為橫寫右行。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正式改為橫排右行。
漸漸的,大家就都習慣從左往右橫向書寫啦。
回覆列表
你拿出筆紙來從右往左寫兩行字就知道為什麼我們現在變成從左往右寫了。答案是:如果你從右往左寫,手會把你寫的字擋住,這樣你寫完之後就不知道是對是錯。古人用毛筆,握筆高,不必擔心寫完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