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畫人生
-
2 # 翰墨今香
感謝這位兄弟的信任,首先這種問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去客觀看待,我下面分兩點去剖析一下問題,然後再說說日後如何改進的問題。
硬筆書法和日常書寫是不一樣的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日常書寫和硬筆書法是不一樣。日常書寫的目的是為了記錄,傳遞資訊,這是它的主要訴求,因此要求速度快,還要容易辨認,在此基礎之上如果還能美觀那就更好了,簡而言之,日常書寫是為了實用。
而硬筆書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展示,讓人欣賞,因此不要求實用,更多的強調的是藝術性,例如行筆當中的提按、快慢、粗細等的變化,講究節奏感、藝術性。硬筆書法作品也許有時候一天也不一定就能寫出一幅讓人滿意的作品,即使那些著名的書法家或者硬筆書法家也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吧,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他的書法那是真的好,而且古人毛筆就是日常書寫工具,米芾於書法上還非常用功,“一日不可無書”,這樣的米芾,在創作作品的時候,有時候還會感嘆:“三四次寫,間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
米芾都感嘆“信手”書是一件難事,這個“信手”跟我們說的日常書寫應該差不多吧。所以,即使米芾這樣的人物都有這樣的感嘆,我們想信手一寫就是都是好字,那該是多大的腕啊,得多高的水平啊?是不是這樣。
所以,先把心裡的包袱放下,寫不好沒別的,就是功夫不到,功夫到了不可能寫不好,抓緊練就好了。
臨帖和自己寫是兩回事練過書法的人都有感觸,就是臨帖的時候寫的挺好,但是自己寫的時候,就感覺不行了,就是打回原形了。為什麼呢?說白了就是前面說的,功夫不到家,還沒有把字帖上的字變成自己的字,那是人家的字,是要還回去的。
看了題主的字,臨的是《集王羲之聖教序》,這幅作品一共2000多字,你斷斷續續一年多,能把它都臨一遍就是不錯了。有些常用字,寫的還是比較接近原帖的,但是很多稍微複雜點的字,形體就差的有點遠了。臨帖況且如此,那自己脫帖寫不好也是正常,說明這個字還沒有真正進入到你的記憶中去,所以你不看字帖的時候,就不知道這個字是咋寫的,那自然就寫不好。
下一步如何改進學習也是兩點:第一,持續臨帖,第二,多讀帖。
這裡說說讀帖,這是很多人練字進展緩慢的原因。讀帖是什麼?不是說讀一遍,而是分析、揣摩字帖。
我前面說了,《集字聖教序》2000多字,每個字的姿態結構都不一樣,你要想都記住,那太難了。但是這眾多不同之中,其實是有很多共性、規律性的東西。讀帖就是透過分析、揣摩,找出這些共性、規律進行總結學習,這樣就容易記住了。
例如,你可以把其中常用的獨體字單獨列出來練習一下,再把常用的100個偏旁部首找出來,看看這些常用的偏旁部首是怎麼寫的,然後再找出它的結字有什麼規律等。這樣學習,才能舉一反三,下次你自己寫的時候,自然知道每一個字應該怎麼寫好看了。
回覆列表
我們都知道臨帖是要儘量和原帖上的字保持相近,臨寫才能見效果。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臨帖並不是完全的“複製”。在“複製”的過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我們可以將這種思考稱之為“悟”。並且臨寫古代字帖和現代字帖相比,如果沒有軟筆基礎的話,用筆不太容易把控。也更要悟的多,悟的狠,悟的準才行。例如,字中筆畫和筆畫間的連線,是怎樣相互呼應的,筆畫起收是圓筆還是方筆,筆是怎樣使轉的,這些都是要邊臨邊悟邊記,才能將這些技巧慢慢消化為已用。而上面所說的幾點,我個人認為是漢字的靈魂,也是寫好漢字的關鍵。另外一個問題,臨帖和實用書寫為什麼不能做到一致。其實歸根究底還是沒有臨好帖的原因,沒有將字帖裡的一些含金量高的技巧消化掉。有人說寫字和書法是兩碼事,其實是不存在的,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法帖,都是日常中實用書寫的作品。為什麼到當代就非要區分開呢,這種區分其實是荒繆絲毫沒根據的。我對你的建議是:不管學什麼字型,臨寫的時候,多看多想少寫。看不懂想不透地去寫,是毫無益處的。古人所說的“意在筆先”,就是這個道理。先存意,再下筆。再次感謝老友之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