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根據中醫經絡學說,運用按摩手法,或者藉助於按摩工具在人體的特定部位(穴位、反射區、疼痛部位等)進行的疾病治療方法。
經過歷代名醫不斷的創造和總結,穴位按摩已經發展成為風格獨特治療體系的臨床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古代的名醫扁鵲、張仲景、華佗、楊繼州等,十分推崇穴位按摩的治病方法,使其在當時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明清時期,是穴位按摩發展的鼎盛時期,按摩專著陸續出版,並形成了獨特的小兒按摩治療體系。
民國時期,政府推崇西醫,不倡導中醫以及穴位按摩治療,但穴位按摩還是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著名中醫黃漢如在1933年出版了《黃氏醫話》,記載了臨床治療經驗和心得。作者認為:穴位按摩治療疾病比服用藥物要好,藥物治病通常而言總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治好了這種病,又引發另外一種病,或者說藥物治病在一定程度上總會傷害身體,而穴位按摩則沒有任何副作用,是一種自然療法。
中醫學理論認為:穴位按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是因為穴位按摩透過手法的作用,起到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調和營衛,補虛洩實,活血化瘀,理筋整復的作用。具體說來如下:
(1)調整陰陽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陰陽失衡是產生疾病的本原,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其病理變化都是陰陽變化,即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按摩是根據不同的徵候,採用不同的按摩部位和按摩手法,透過經絡氣血重新來平衡身體的陰陽,如腹脹積食,在腹部和背部以及相應的經穴上進行按摩可以調整胃腸功能,使其恢復正常,而胃腸蠕動亢進也可透過穴位按摩調整,使其恢復正常。按摩調整身體的陰陽同身體的狀態有關。陰虛則補陰,陽虛則補陽,使陰陽恢復平衡。
(2)疏通經絡經絡不通則引發疾病,經絡不通可以表現出身體區域性的不同症狀,如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感、麻木感。經絡不通可引發肌肉緊張、痙攣,長期的緊張可引發肌肉實質性的改變,如纖維化、瘢痕化。穴位按摩能夠疏通經絡,調節肌肉神經,消除肌肉組織的緊張和痙攣,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穴位治療能明顯減少肌電活動,直到消失,從而為穴位按摩治療疾病找到了科學依據。
(3)調和營衛全身遍佈經絡,是氣血執行的主要通道,臟腑功能失調或者病理變化,可以透過經絡於體表反映,體表的病理變化通常反映相應臟器的病理變化,比如小腿上的膽囊穴壓痛通常反映人體膽囊有炎症或有結石,而按壓膽囊穴就能起到治療膽囊疾病之效。經絡失常,營衛不合,氣血執行發生障礙,或因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經絡阻滯,發生疾病,也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來調和營衛,將疾病消除。中醫學認為,體表同內臟由經絡相聯,按摩體表的經絡和穴位可以調整內臟的功能,將疾病消除。
(4)補虛洩實虛症表現為人體內臟功能低下,實症則表現為內臟功能亢進。穴位按摩透過一定的手法作用於體表,使人體氣血、津液、臟腑起到相應的變化,虛症補虛,實症洩實。較小的力度刺激按摩可以使人體的生理功能活躍,較強的刺激則能夠抑制生理功能的亢奮。比如同是胃病,對於虛症胃病,在治療時,可以在胸部和腹部的脾俞、胃俞、氣海、中脘穴上進行小力度的輕柔的較長時間的按摩;對於胃腸功能亢進者,如胃腸痙攣,則要在相應的穴位上進行較強力的短時間的點按等刺激,透過不同的手法實現補虛洩實。
(5)活血化瘀瘀血內停可引發臟腑或肌體的病理改變,按摩的作用在於加快區域性的血液迴圈,改善血液的流速,減小血液的流動阻力,改善心臟的功能,使心臟功能加強,加快微迴圈的建立,活血化瘀,祛除疾病。
(6)理筋整複穴位按摩對於骨傷、筋傷的整復有直接的作用,區域性軟組織、韌帶、肌肉、肌腱拉傷均可用一定手法進行整復,關節脫臼、骨質增生等產生的痛感也可透過適當的手法進行整復,矯正解剖位置異常,疏通筋絡,通順關節,治療疾病。
總之,穴位按摩是中國古代醫家透過長時間摸索總結出來的中醫學成果的一部分,是一門廣泛運用於中國臨床治療,能夠治療多種疾病的一項醫學手段。
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根據中醫經絡學說,運用按摩手法,或者藉助於按摩工具在人體的特定部位(穴位、反射區、疼痛部位等)進行的疾病治療方法。
經過歷代名醫不斷的創造和總結,穴位按摩已經發展成為風格獨特治療體系的臨床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古代的名醫扁鵲、張仲景、華佗、楊繼州等,十分推崇穴位按摩的治病方法,使其在當時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明清時期,是穴位按摩發展的鼎盛時期,按摩專著陸續出版,並形成了獨特的小兒按摩治療體系。
民國時期,政府推崇西醫,不倡導中醫以及穴位按摩治療,但穴位按摩還是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著名中醫黃漢如在1933年出版了《黃氏醫話》,記載了臨床治療經驗和心得。作者認為:穴位按摩治療疾病比服用藥物要好,藥物治病通常而言總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治好了這種病,又引發另外一種病,或者說藥物治病在一定程度上總會傷害身體,而穴位按摩則沒有任何副作用,是一種自然療法。
中醫學理論認為:穴位按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是因為穴位按摩透過手法的作用,起到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調和營衛,補虛洩實,活血化瘀,理筋整復的作用。具體說來如下:
(1)調整陰陽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陰陽失衡是產生疾病的本原,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其病理變化都是陰陽變化,即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按摩是根據不同的徵候,採用不同的按摩部位和按摩手法,透過經絡氣血重新來平衡身體的陰陽,如腹脹積食,在腹部和背部以及相應的經穴上進行按摩可以調整胃腸功能,使其恢復正常,而胃腸蠕動亢進也可透過穴位按摩調整,使其恢復正常。按摩調整身體的陰陽同身體的狀態有關。陰虛則補陰,陽虛則補陽,使陰陽恢復平衡。
(2)疏通經絡經絡不通則引發疾病,經絡不通可以表現出身體區域性的不同症狀,如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感、麻木感。經絡不通可引發肌肉緊張、痙攣,長期的緊張可引發肌肉實質性的改變,如纖維化、瘢痕化。穴位按摩能夠疏通經絡,調節肌肉神經,消除肌肉組織的緊張和痙攣,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穴位治療能明顯減少肌電活動,直到消失,從而為穴位按摩治療疾病找到了科學依據。
(3)調和營衛全身遍佈經絡,是氣血執行的主要通道,臟腑功能失調或者病理變化,可以透過經絡於體表反映,體表的病理變化通常反映相應臟器的病理變化,比如小腿上的膽囊穴壓痛通常反映人體膽囊有炎症或有結石,而按壓膽囊穴就能起到治療膽囊疾病之效。經絡失常,營衛不合,氣血執行發生障礙,或因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經絡阻滯,發生疾病,也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來調和營衛,將疾病消除。中醫學認為,體表同內臟由經絡相聯,按摩體表的經絡和穴位可以調整內臟的功能,將疾病消除。
(4)補虛洩實虛症表現為人體內臟功能低下,實症則表現為內臟功能亢進。穴位按摩透過一定的手法作用於體表,使人體氣血、津液、臟腑起到相應的變化,虛症補虛,實症洩實。較小的力度刺激按摩可以使人體的生理功能活躍,較強的刺激則能夠抑制生理功能的亢奮。比如同是胃病,對於虛症胃病,在治療時,可以在胸部和腹部的脾俞、胃俞、氣海、中脘穴上進行小力度的輕柔的較長時間的按摩;對於胃腸功能亢進者,如胃腸痙攣,則要在相應的穴位上進行較強力的短時間的點按等刺激,透過不同的手法實現補虛洩實。
(5)活血化瘀瘀血內停可引發臟腑或肌體的病理改變,按摩的作用在於加快區域性的血液迴圈,改善血液的流速,減小血液的流動阻力,改善心臟的功能,使心臟功能加強,加快微迴圈的建立,活血化瘀,祛除疾病。
(6)理筋整複穴位按摩對於骨傷、筋傷的整復有直接的作用,區域性軟組織、韌帶、肌肉、肌腱拉傷均可用一定手法進行整復,關節脫臼、骨質增生等產生的痛感也可透過適當的手法進行整復,矯正解剖位置異常,疏通筋絡,通順關節,治療疾病。
總之,穴位按摩是中國古代醫家透過長時間摸索總結出來的中醫學成果的一部分,是一門廣泛運用於中國臨床治療,能夠治療多種疾病的一項醫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