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4年9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了麥克阿瑟的作戰計劃,考慮到日軍在棉蘭老島的防守力量較強,決定在菲律賓中部的萊特島登陸。這預示著麥克阿瑟不僅繼續在太平洋戰場上擔任“主角”,而且將親自光復菲律賓,一雪前恥。

    然而,萊特島所處的位置超出了盟軍戰鬥機掩護的航程,並處在日本空軍的打擊範圍內,而且島上駐有2萬多日軍,其中有曾在巴丹戰役中將麥克阿瑟趕走的,戰鬥力很強的第16師團。他能否一帆風順地重返故土,兌現諾言嗎?

    “菲律賓人民:我已經回來了!”

    為了打好反攻菲律賓的第一仗,他進行了認真準備。集結了包括18艘航母在內的,共計700多艘艦船組成的龐大編隊,登島部隊為4個突擊師,總兵力約20萬人,對日軍佔有絕對的優勢。特別講求效果的麥克阿瑟,要的就是“初戰必勝”。

    儘管日本清楚盟軍的目標是菲律賓,但不能確定其在哪裡登陸。為加強防禦,將有“馬來之虎”美譽的山下奉文調往菲律賓。讓他沒想到的是剛上任不久,盟軍就展開了進攻。這一天,龐大的美軍特混編隊在夜幕的掩護下,悄悄駛近萊特灣。

    進攻開始,上千門艦炮不計消耗的開火,頓時整個海岸線火光沖天,陷入一片火海;炮火準備結束後,4個突擊師在20公里的寬大正面開始搶灘。絕對優勢的結果,只能是盟軍輕而易舉的登陸成功,美國和菲律賓國旗並排地插在海灘上。

    更讓他滿意的是,對手恰好就是當年入侵菲律賓的日軍第16師團。麥克阿瑟忘不了逃離菲律賓的狼狽和恥辱,他要“國仇家恨”一起報。於是,命令部隊必須又快又狠地結束戰鬥。僅過4天,日軍海岸部隊被全部殲滅,盟軍只損失了49人。

    激動的麥克阿瑟站在濛濛細雨中對著話筒,略帶顫動的語調說:“菲律賓人民:我已經回來了!……繼續發揚巴丹不屈不撓的精神,……起來,戰鬥!利用每一個有利的機會,打擊敵人。”這篇演說,透過電波傳到了世界各地。

    萊特灣大海戰,日軍反撲失敗。

    隨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日本已經認識到,日軍不可能再有翻盤的機會,於是制定了對盟軍進行決戰的計劃。其中,對菲律賓方向的代號是“捷一號”,計劃在陸地上牽制盟軍的同時,聯合艦隊駛向萊特灣,與麥克阿瑟決一死戰。

    按照這個計劃,就在麥克阿瑟登陸萊特島的同時,日軍開始實施“捷一號”計劃。得知訊息的麥克阿瑟一面將司令部移向陸地,一面抓緊修機場。雙方在萊特灣海域進行了一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太平洋戰場上最後一次航母大戰。

    儘管日本聯合艦隊的數量只有盟軍的一半,但抱著決死的信心,攻擊異常兇猛,並第一次出現了有組織的“神風特攻”行動。哈爾西憑藉著兵力優勢,也不停地向日軍航母編隊發起攻擊,很快壓住了日軍的攻勢,斬獲頗豐。

    4天的海戰,美軍僅以損失6艘戰艦的代價,擊沉了日軍包括4艘航母在內的26艘戰艦。也就是這一戰,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基本被消滅,再也沒有組織過一次像樣的艦隊,徹底喪失了太平洋的制海權。聽到訊息後,麥克阿瑟長舒了一口氣。

    海上的威脅消除後,麥克阿瑟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山下奉文指揮的27萬陸軍。在萊特島站穩腳跟的麥克阿瑟,為了儘快結束戰役,不斷地增派部隊上島,兵力已達18萬人,形成了幾乎10:1的優勢。同時,在日軍後方實施登陸,掐斷其賴以生存的補給線。

    日軍在前後夾擊之下,萊特島的防禦體系終於崩潰。在這場戰役中,日軍除了1000人逃離,800人被俘外,其餘約7萬人被擊斃;盟軍損失也不小,僅陣亡就達3500人。對麥克阿瑟來說,收復萊特島,預示著將徹底光復菲律賓。

    萊特灣戰役期間,麥克阿瑟的司令部,儼然成了新聞釋出會場,每天對外發布著捷報,牢牢吸引著民眾的眼球,他喜歡被人追捧的場面。更讓他喜出望外的是,國會授予他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終於實現了他“光宗耀祖”的願望。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推薦一款四千到五千左右的筆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