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士說新語

    要完成這個目標,需要一個相對長的過程。

    因為生產力達不到制度改革的要求啊。

    分封制最大的好處,在於最大限度的減少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的同時,又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在面對敵對民族時,周天子可以號召諸侯組織軍隊進行討伐,而諸侯又可以自行組織戰爭擴大疆域範圍。這樣的制度好處在於,它對經濟,或者說對國家財政的依賴很小,是在給國家減輕負擔。

    而諸侯又透過一級一級的分封,從卿、大夫、到士最後到平民,將整個政權運作方式形成一個穩固的利益關係,而減少了自身成本的支出問題。

    彼時,農耕文明的生產力很不樂觀,供養一支完全脫產的規模達到萬人的軍隊,需要從事生產的人口至少也是需要百萬級的規模。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沒有耕牛,沒有壟作,沒有鐵器,農產品單一,畜牧業也欠發達,十幾個人才能完成戰國以後一個家庭就能完成的勞作收入。

    在這種情況下,周天子的軍隊,其實都是貴族軍隊,也就是軍人其實都是士這個級別以上的貴族,廣大的勞動人民只能生產來供養這些人從事軍事訓練,從而保家衛國,或攻伐異族。而當時的環境是,少數民族大家過得比華夏慘得多了,幾乎還是在野人狀態,軍隊的數量其實也不需要多少,戰車百餘輛就能完成一次滅部落戰爭了。

    要解決分封制權力不集中的問題,最關鍵的是解決生產力的問題。推廣耕牛,生產鐵器、壟作,這樣就能開墾更多的土地,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經濟有了保障後,周天子即可自行從平民中組織脫產的軍隊進行軍事訓練,提高軍隊規模和戰鬥力,來對抗諸侯貴族。

    如果在周天子的直屬封地內完成了生產力的全面提高,然後再逐漸釋放土地給平民,完成土地私有制後,那麼勢必會吸引更多諸侯封地下的農民。在利益的趨勢下,人民會用腳投票,失去了勞動力的貴族也就成了坐吃山空的貴族,為了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他們也不得不逐漸交出權力。

    而等到中央拿到了地方的治理權,或者人事權後,在經濟的支撐下,用國家財政延攬人才,派遣官員管理地方就能提上日程。同時也可以實現職業化的軍人,組建成規模的遠征軍或戍邊隊伍,或逐步擴大領土面積,活駐軍邊境戍衛中央,瓦解諸侯的軍事作用。

    在解決了諸侯的問題後,周王室的繼承權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制約王室繼承權最大的障礙就是諸侯貴族,貴族們其實對周王室在有軍事義務的同時,也擁有一定的參與行政的權力,只要瓦解了他們的軍事優勢後,王室的就能逐步實現中央集權,王位繼承受到諸侯貴族的掣肘就會大大削弱。

    總而言之,生產力決定社會制度,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 2 # 鼓樓博牛志

    在王位繼承上,周朝是嫡長子繼承製。可是嫡長子繼承製是有問題的,比如晉朝時期的白痴皇帝,就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帶來的。

    可以說清朝以前的中國朝代基本都是嫡長子繼承製的邏輯。但是到了清朝,改為秘密立儲。所以清朝的皇帝,他們的基本素養是要遠遠高於前朝的皇帝的。

    可是即使按照清朝的做法,仍然有問題,那就是你皇帝的生育能力得要好。清朝就是前車之鑑,從咸豐皇帝開始,每個皇帝生的孩子就只有一兩個,甚至沒有。咸豐皇帝本來體質就不好,再加上抽鴉片等種種惡習,三十幾歲就沒了。他的兒子同治皇帝,死於梅毒,也是生活不檢點,死時才19歲。像這樣只生一個兒子,皇帝自己還命短的,你想選擇一個好的兒子秘密立儲都沒法選。就算選好了,因為自己死的早,兒子繼位時太小,容易被外戚干政,大權旁落,同治皇帝以後的清朝皇帝就是例子。

    至於疆域管理的問題,分封制也不是未嘗不可,因為後來的歷朝歷代證明中央集權還是會亡國,土地兼併問題不解決,選擇哪一種疆域管理方式都沒用。

    既然是分封制的話,不妨學漢朝時期漢武帝的“推恩令”,這樣可以使底下諸侯國無法對中央構成威脅。而且為了保證諸侯國對自己的忠心,需要每隔一兩代就和一些實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進行政治聯姻,否則周天子和諸侯國的血緣關係會越來越淡,感情自然也會越來越淡,也就越容易產生異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正反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