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剛做完不久的陶淵明讀書筆記,前一段的確是講他的思想的,後一段是講文字,差不多也算是藝術成就吧。將就著看看,畢竟這是我自己看過資料整理的,不是網上抄的,而且葉嘉瑩先生是國學權威,在論詩方面成就很大。
一。《迦陵說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葉嘉瑩(中華書局)
P427 第七節 陶淵明之五 L6:“……我提到陶淵明安身立命的兩個重點:一個是‘任真’的品質;一個是‘固窮’的持守。”
評:
禪宗說境界有三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陶潛經歷了一個複雜、艱難、曲折的過程,或已是到了第三境。
之於“任真”, 陶潛自有詩曰:“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老莊所謂“自然”是指一種狀態,世間萬物皆按其本來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規律而變化,無須任何外在的條件和力量,抱朴歸真。而陶潛的“自然”,既是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也是老莊的“自然”哲學。元代詩人元遺山認為,一個人寫詩時是否真誠是很重要的事情,而陶淵明就是最自然、最真誠的。的確,他不願世俗薰染,不受繩墨拘束,呼喊著“歸去來兮”而“守拙歸園田”,‘任真’到了極致。
葉嘉瑩也曾說:“一個詩人,如果你自己的感情裡邊先有了一段空虛,那麼無論你的技巧多麼高明,文字的外表多麼華美,遇到真正有識見的人,他把你的詩讀一讀,就能夠知道你是實的還是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陶淵明的詩就從來沒有一點兒虛假的感情……事實上,陶詩之所以能夠形成‘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風格,也與他這種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關係。”(P405)
所以,當古往今來眾多文人,或如阮籍嵇康陷於人生困苦的泥淖中不可自拔,或如蘇東坡歐陽修以五分戲謔自嘲、五分曠達開闊來排解憂思之時,靖節先生獨能夠以真性情、以老莊的“無為”“無所待”之哲思,歸隱山林。偶爾舞文弄墨,卻正如宋代詩人陳後山的《後山詩話》所言:“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耳。”他自然、本真,信筆抒寫胸臆,毫不矯揉造作,正所謂“繁華落盡見真淳”,無厚非南宋詞人辛棄疾於《鷓鴣天》中贊其“千載後,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
之於“固窮”,這也該是陶淵明“任真”性情的詮釋之一。一般而言,人須滿足生存需要才會進一步地要求精神富足,而陶潛卻脫離了“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的生存階層,甘願飢寒交迫去保持人格、實現真我。陶潛曾寫《詠貧士》七首,除第一首總起外,後六首均是書寫中國歷史上甘居貧困的亮節修身之士。困窘如斯,他終是在古往今來的“貧士”身上找到了慰藉和理解。葉嘉瑩認為:“在中國詩歌史上,只有陶淵明是真正達到了‘自我實現’境界的一個詩人。”寫一生清逸,開一代詩風,陶淵明,無愧於引無數後人竟折腰。
二。《迦陵說詩•葉嘉瑩說詩講稿》葉嘉瑩(中華書局)
P59 從陶淵明詩看形象與情意之關係 L1:“陶淵明詩的特色是:用最簡單的辭彙來表達最深微繁雜的情思。”
詩人筆下難免雕琢推敲,就是杜甫也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句,然陶詩獨獨跳脫修飾造作,以樸素、自然、真淳,一切自然而然、平靜恬淡,為時人所不及。
陶詩簡單,卻並非直白。“一切景語皆情語”,且這些情意含蓄蘊藉而又悠然曠遠,這應得益於他的“自然”美學。極盡華美的文字固然能讓人在朦朧絢爛中幻滅和重生,然撥開迷霧後卻是淡如白開水。陶詩的清明淡遠,則像一盞山泉泡開的清甜山茶,白水、綠葉、殘瓷,粗淺卻自然,鄙陋卻明澈。
禪詩有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陶詩正如人之忘塵,拋開了這些蕪雜粘滯的俗思俗語,落盡華芬,造平淡之境。例如他的《歸園田居》“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絕不只是以簡淡的筆墨勾勒出一個淳樸美好的田園居所,更深深沉澱著作者回歸自然的由衷喜悅。正如陶潛自己所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生的坎坷和愉悅,在他的“任真”性情下,早已淡漠,自不必贅言,然而這些“真意”卻也是不願拋離的,於是在這洗盡鉛華的字裡行間悄悄蔓延,醇美而雋永。
這是我剛做完不久的陶淵明讀書筆記,前一段的確是講他的思想的,後一段是講文字,差不多也算是藝術成就吧。將就著看看,畢竟這是我自己看過資料整理的,不是網上抄的,而且葉嘉瑩先生是國學權威,在論詩方面成就很大。
一。《迦陵說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葉嘉瑩(中華書局)
P427 第七節 陶淵明之五 L6:“……我提到陶淵明安身立命的兩個重點:一個是‘任真’的品質;一個是‘固窮’的持守。”
評:
禪宗說境界有三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陶潛經歷了一個複雜、艱難、曲折的過程,或已是到了第三境。
之於“任真”, 陶潛自有詩曰:“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老莊所謂“自然”是指一種狀態,世間萬物皆按其本來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規律而變化,無須任何外在的條件和力量,抱朴歸真。而陶潛的“自然”,既是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也是老莊的“自然”哲學。元代詩人元遺山認為,一個人寫詩時是否真誠是很重要的事情,而陶淵明就是最自然、最真誠的。的確,他不願世俗薰染,不受繩墨拘束,呼喊著“歸去來兮”而“守拙歸園田”,‘任真’到了極致。
葉嘉瑩也曾說:“一個詩人,如果你自己的感情裡邊先有了一段空虛,那麼無論你的技巧多麼高明,文字的外表多麼華美,遇到真正有識見的人,他把你的詩讀一讀,就能夠知道你是實的還是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陶淵明的詩就從來沒有一點兒虛假的感情……事實上,陶詩之所以能夠形成‘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風格,也與他這種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關係。”(P405)
所以,當古往今來眾多文人,或如阮籍嵇康陷於人生困苦的泥淖中不可自拔,或如蘇東坡歐陽修以五分戲謔自嘲、五分曠達開闊來排解憂思之時,靖節先生獨能夠以真性情、以老莊的“無為”“無所待”之哲思,歸隱山林。偶爾舞文弄墨,卻正如宋代詩人陳後山的《後山詩話》所言:“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耳。”他自然、本真,信筆抒寫胸臆,毫不矯揉造作,正所謂“繁華落盡見真淳”,無厚非南宋詞人辛棄疾於《鷓鴣天》中贊其“千載後,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
之於“固窮”,這也該是陶淵明“任真”性情的詮釋之一。一般而言,人須滿足生存需要才會進一步地要求精神富足,而陶潛卻脫離了“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的生存階層,甘願飢寒交迫去保持人格、實現真我。陶潛曾寫《詠貧士》七首,除第一首總起外,後六首均是書寫中國歷史上甘居貧困的亮節修身之士。困窘如斯,他終是在古往今來的“貧士”身上找到了慰藉和理解。葉嘉瑩認為:“在中國詩歌史上,只有陶淵明是真正達到了‘自我實現’境界的一個詩人。”寫一生清逸,開一代詩風,陶淵明,無愧於引無數後人竟折腰。
二。《迦陵說詩•葉嘉瑩說詩講稿》葉嘉瑩(中華書局)
P59 從陶淵明詩看形象與情意之關係 L1:“陶淵明詩的特色是:用最簡單的辭彙來表達最深微繁雜的情思。”
評:
詩人筆下難免雕琢推敲,就是杜甫也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句,然陶詩獨獨跳脫修飾造作,以樸素、自然、真淳,一切自然而然、平靜恬淡,為時人所不及。
陶詩簡單,卻並非直白。“一切景語皆情語”,且這些情意含蓄蘊藉而又悠然曠遠,這應得益於他的“自然”美學。極盡華美的文字固然能讓人在朦朧絢爛中幻滅和重生,然撥開迷霧後卻是淡如白開水。陶詩的清明淡遠,則像一盞山泉泡開的清甜山茶,白水、綠葉、殘瓷,粗淺卻自然,鄙陋卻明澈。
禪詩有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陶詩正如人之忘塵,拋開了這些蕪雜粘滯的俗思俗語,落盡華芬,造平淡之境。例如他的《歸園田居》“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絕不只是以簡淡的筆墨勾勒出一個淳樸美好的田園居所,更深深沉澱著作者回歸自然的由衷喜悅。正如陶潛自己所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生的坎坷和愉悅,在他的“任真”性情下,早已淡漠,自不必贅言,然而這些“真意”卻也是不願拋離的,於是在這洗盡鉛華的字裡行間悄悄蔓延,醇美而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