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秋詞其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前言

    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劉禹錫是個蘇軾一般的樂天派,別人吟秋是悲秋,但是他的秋詞卻能看出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我們看看他的兩首秋詞,在讀一首他老年時的作品,和白居易比一比,看看有什麼不同。

    一、劉禹錫秋詞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自己也說: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我偏偏不同:我言秋日勝春朝。為何這樣說呢?他接著寫一隻排雲直上的仙鶴,這隻仙鶴象徵了逆境中奮勇向上、不屈不撓的鬥士。

    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第二首用了一個“清”字,似乎秋色中自有一種高雅閒淡、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反而比得春天輕浮而放浪。一般的比擬是物和物、物和人之間,這種把秋色來擬人的方式比較少見。

    從這兩首詩中,我們可知劉禹錫不同常人,在別人眼中的寂寥傷感之處,在他的筆下卻反其道而行之。

    下面我們再看看老年的劉禹錫和白居易的不同,更能感受劉禹錫的可貴。

    二、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與白居易的不同人生觀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劉禹錫(772-842)和白居易(772年-846年)都是六十四歲,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養老。

    1、白居易的嘆息

    這一天白居易劉禹錫寫了一首詩《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白居易詩的特點是“老嫗能解”, 對於讀者來說,閱讀和理解也沒有什麼障礙。但是劉禹錫的那一首詩就需要琢磨琢磨。

    晚年的白居易 , 喜歡寫“閒適”的“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

    開篇的一句就是對“老”的嘆息:與君俱老也,老了以後怎麼樣呢?

    這首詩中講的是佛系生活,“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平日裡閒聊天還挺有興致的,“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2、劉禹錫不服老

    但是劉禹錫卻“不服老”,他寫給白居易《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開篇劉禹錫順著好友說話,我們其確實老了,但是我們“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這是我們老人的價值所在。

    結尾處,劉禹錫寫出了自己的警句: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誰說日暮的時候就不好呢,詩人用”為霞尚滿天“表示不服老的詩人意氣。這是對白居易”自問老何如“的勸勉。

    結束語

    劉禹錫和白居易是好友,年輕時都有匡國救遠離政治漩渦,避開了甘露之禍。民的志向。但是2人走了兩條不同的道路,白居易聰明地選擇了“獨善其身"的方式。遠離政治漩渦,避開了甘露之禍。

    劉禹錫參與改革被貶黜,但是他屢經坎坷而不屈不撓,大家還記的他的兩首《遊玄都觀》嗎:“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老年後,劉禹錫依然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這是他的人生態度,從來沒有改變過。

    結束時,錄入劉禹錫另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作品,依然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 2 # 白衣鐵手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秋天是個傷感的季節。大部分詩人寫秋天的詩詞都是傷感寂寥的。但在樂天派劉禹錫的眼裡,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他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在悲涼的秋天重讀此詩,讓人豪氣干雲!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麼悲涼的氣息,而詩情之曠遠,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與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星級酒店竟然不更換床單、漱口杯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