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潮APP

    為何有人撒謊成性?心理學家:只是沒走出童年陰影,別怪他們!

    在此前,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事情,就是前段時間非常火的“江歌”案,從這個事件中足以看出那些撒謊成性的人,童年或許經歷了一些難以遺忘的傷害。

    “江歌”案在日本開庭,陳世峰為洗脫罪名否認“故意殺人”,力證自己是“殺人未遂”,並稱殺人的兇器是劉鑫從屋內遞出的。而劉鑫從一開始拒見江歌的母親,謊稱自己沒有把門口鎖住,漏洞百出……在法庭上,陳世峰和劉鑫的口供前後矛盾,而這並不利於為江歌討回公道。

    有網友嘲諷“真的是‘鑫峰作案’,一個在瘋狂脫罪,一個在拼命撒謊。”兒童情緒創傷治療師發現,許多童年時期患有情緒創傷的成年人,那些傷口也會隨著他們一起成長,而長大之後他們會為自己創造一個虛假的自我。

    為什麼童年的傷害會讓人們撒謊成性?

    當小孩曾經目睹,或曾經遭受過暴力行為時,在這種創傷環境中成長,他們可能會像成人一樣表現出創傷的症狀。這種暴力行為包括照顧者在情感上或身體上的忽視。

    小孩會從他們目睹的事件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中獲得意義,這可以使他們能夠自如的應對生活中的困難,並幫助他們勾勒出關於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認知地圖。

    但是,如果孩子長大後沒有建立一個新的認知地圖,那麼他們依舊會選擇用舊的認知地圖來解釋世界。在成長過程中,這種舊的認知地圖會影響他們積累新的能力。

    童年的情緒傷害,會對成年人有哪些影響?

    童年時期的情緒創傷到引起不少後遺症,但對於成年後的影響主要會體現在這四個方面:

    1.虛假的自我

    我們小的時候,都希望父母足夠愛自己,能夠照顧自己。但當父母沒有這麼做時,我們會試圖揣測父母的心思,試圖成為父母會愛的那種那孩子。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隱藏自己真實的感覺,創造一個虛假的自我,呈獻給他人。

    當我們隱藏自己的感覺時,我們就失去了自己,害怕面具摘下後,我們將不會被愛,將不會被照顧,這樣的生活讓我們感到害怕。而這也是不少職場人一直說謊的原因,他們害怕人們知道真相後,自己將不被支援。

    想從新找回自己,想重新獲得支援?摘下虛假的面具吧,不要再隱藏自己的感覺,而是以一種安全又完整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2.受害者的思考模式

    我們對於自己的想法和信念會驅使我們進行自我對話。對於消極的自我,這種對話會剝奪我們的權利,使我們看起來像受害者一樣,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或許小時候,我們幾乎無法控制我們的環境和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長大之後,也無法改變自己的狀況。表面上,看似毫無選擇,但其實選擇權在我們手上,只是在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我們自己。

    (1)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受害者,而是把自己當做一個倖存者。

    (2)即便感到困惑,難以抉擇時,也要提醒自己:我比我想象中更有能力,更有把握!

    3.被動攻擊

    如果一個家庭存在不健康的憤怒表達形式,小孩長大之後常常會認為憤怒是不可接受的,即便正確的憤怒表達有益於我們管理情緒。不健康的憤怒表達包括:照顧者使用暴力來表達憤怒;亦或是告誡孩子憤怒是不好的,需要壓抑下來。

    如果我們不表達憤怒,心中的憤怒會被壓抑下來嗎?答案是否定的,憤怒並不會因為你的壓抑而消失,它依然存在,你依然生氣。

    如果你無法直接表達自己憤怒的情緒,而又無法壓制心中的憤怒,最終的結果是透過被動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小時候被照顧者忽視、拋棄的小孩,長大之後會傾向於隱藏自己的憤怒和恐懼,欺騙自己沒有人會再拋棄或忽視自己,以營造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但是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卻放棄了最真實的自己。

    當他們隱藏自己情緒時,他們也隱藏了自己。由於童年的這些情緒創傷,他們可能已經學會了戴著面具生活。但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需要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我們是誰,我們想要什麼,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海邊曬黑了,還能變回原來的面板嗎,需要幾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