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pprovasluf

    這句話正常的順序應該是,餐餅唯喜悅,意思是,吃上一點黏糕就是唯一喜悅。

    這個應該是出自唐朝貫休的食物詩,《秋居寄王相公三首》。

    要想理解這句話,得要稍微瞭解他的個人經歷。

    貫休生於公元832年,蘭溪市遊埠鎮人,七歲出家遊埠和安寺。他的一生是在唐末五代的戰亂中度過的,無論什麼年代戰亂都會造成食物的

    匱乏,唐末五代也不例外。所以,當時的人一般都很瘦,但肥胖的人也有,比如貫休就很胖。在贊寧的《宋高僧傳》貫休傳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著:“嘗睹休真相,

    肥而矬,蜀宰相王鍇作贊。”另外宋代周輝著《清波雜誌》中說,貫休常畫的十六羅漢圖中的第十一羅漢怙羅尊者,其體形相貌與其他所有的羅漢都不同,目光炯炯

    肥胖體矬,尤其是對照周輝記述的江西上饒(當時稱信州)所流傳的貫休十六羅漢畫第十一尊者是貫休的自畫像,就足以證明體態肥滿的尊者正是貫休本人。

    末糧食極度匱乏,那麼貫休為何如此富態呢?在《禪月集》的七百多首詩中吟詠食物的詩僅幾首,都是哀嘆隱居時食用的山菜如何粗梗,吃上一點黏糕就是唯一喜悅

    之類的內容。貫休吟詠的食物中不但沒有美味佳餚,更不存在滋補食品,如《山居詩》:自休自了自安排,常願居山事偶諧。僧棌樹衣臨絕壑,狖爭山果落空堦。閒

    擔茶器緣青嶂,靜納禪袍坐綠崖。虛作新詩反招隱,出來多與此心乖。(《禪月集》卷二十三)

    這首詩裡貫休回憶了自己幼小時故鄉的山菜。樹衣是苔類食物,他在《遊金華山禪院》中所描寫的“斜谷暗藏千載雪”正是金華山。此山多寒少陽,可以想象生長在積雪下面的苔定是美味。

    貫休20歲前受戒九年,是在故鄉婺州的五洩山上修行的。《送僧入五洩》回憶了當時的情景:五洩江山寺,禪林境最奇。九年吃菜粥,此事少人知。山響僧擔谷,林香豹乳兒。伊餘頭已白,不去更何之。講的正是他靠吃菜粥在偏遠的深山度過的九年,過了很多年之後仍記憶猶新。

    《桐江閒居作》裡,他嘆息的是:紅黍飯溪苔,清吟茗數杯。祗應唯道庇,無可俟時來。樹疊藏仙洞,山蒸足爆雷。從他嫌復笑,門更不曾開。紅黍性很粘,不適合做米飯,一般要熬成粥。貫休當時的食物以菜粥和黍粥為主。

    天覆三年,72歲的貫休,經南嶽來到蜀國。他在這個時期的詩作中沒有提到菜粥和黍粥,取而代之的是黏糕、蓴羹、菽粉了。在《和韋相公見示》詩中有以下相關描述:刻形求得相,事事未嘗眠。霖雨方為雨,非煙豈是煙。童收庭樹果,風曳案頭箋……德高群彥表,善植幾生前……餅憶蓴羹美,茶思嶽瀑煎。

    (蓴)其實就是蓴菜,蓴羹就是蓴菜湯。唯有吳越人常食用,在蜀國是無法吃到的。年事已高的貫休,每當在吃黏糕的時候,都要想起浙江老家的蓴菜湯。這首詩包

    含著對過去的歲月及故鄉的追憶之情。除此之外,在以下引用的寫給蜀國宰相王鍇的詩中也能看到對黏糕、菽粉、銀瓜的描述。

    《秋居寄王相公三首》:禪林蟬蛻落,地燥可生苔。好句慵收拾,清風作麼來。餅唯餐喜悅,社已得宗雷。還似山中日,柴門更不開。松聲高似瀑,藥熟色如花。誰道全無病,時猶不在家。山童舂菽粉,園叟送銀瓜。誰訪孫弘閣,談玄到日斜。(卷八)

    南的孫光憲在他的《北夢瑣言》卷十二中記載著:蜀國國清寺的姜志,不知道自己多年執行鞭笞的有過之人正是自己的父親,為了滅此罪業,他便宴請數萬僧侶,到

    他家中參加素食宴,貫休也在其中。在數萬僧侶中,只有貫休催促國清寺的律宗僧侶上蒿子糕。可見年邁的貫休食慾仍然旺盛,且一旦得到食物即就地而食。

    貫休在蜀國受到蜀主王建的器重,身份顯赫。但由於他為人不拘小節,具有自由、直率的品性。經常邊走邊吃,不忌諱場合與地點用食,一方面說明貫休食慾旺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由於心境坦然淡泊,不求奢侈,對權勢、名利、食物一概不挑剔,終得以健肥告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五歲以後再創業來得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