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旺旺曉曉說918
-
2 # 佛爺結福
不論一概而論,我現在是爺爺在帶孫子,孩子兩歲半,活潑好動,也挺聰明,八個月開始叫爸爸媽媽,吐字清晰,兩歲前能背十多首唐詩和毛主席的幾首七絕,寫字方面卻沒有什麼長進,主要原因沒有強調和引導,任由他隨性而玩,近段時間對背詩方面不感性趣,既沒教也沒管,每天會自己去看書,玩玩具,早上八點多叫醒,穿衣吃飯洗漱,十點左右室外活動,下午四點左右還有一次,吃飯時好動,總有手不閒的毛病,在監督下能夠很順利的吃完每餐飯,一天不會哭哭啼啼很是聽話,十萬個為什麼有時候不知道怎麼應答,週一至同五天天如此。
當每天下午六點的時候,媽媽下班,孩子就會粘著媽媽不放,咿咿呀呀隨時都能聽見哭聲,吃飯的時候從不認真,多一點少一點,湊合就過去了,對孩子的溺愛看到讓人心裡很不舒服,一到周未兩天所有的習慣全部改變,早上睡到中午才起床,午睡取消,出去遊玩,天快黑孩子卻要睡覺,一天並不消停,聽到的是更多的哭聲。
現在都說隔代教育,爺爺奶奶慣著孩子,可是在我這兒恰好相反,作為爺爺奶奶住在兒子媳婦的家,擔負著看孩子,統管所有家務和後勤的事,卻實很累,年輕人不做一點家務,也讓人頭疼,不知道是父母的錯,還是父母應該,虧欠他們的總之有時心裡很窩火,我到是覺得孩子應該由他們自己帶,給他們空間,讓他們與孩子共成長,去磨鍊意志,體驗生兒育女的全過程,父母想為他們去分擔,讓他們在事業上有所發展,這些想法有些錯誤,工作沒進展,還成倒退現狀,生活變得懶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連自己的衣服都不願洗,更別說家務了,這種結局應該是父母的錯,讓他們有一種依賴,只懂享受,卻不會感恩,父母不離開,他們會直到父母倒下,才能學會做人。
我覺得相對於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會更寵溺孩子一些的,再就是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自己爺爺奶奶帶大的。
孩子的不聽話,不一定全都來自爺爺奶奶的溺愛。孩子的言行與生活背景是一個整體,背景的改變也會導致言行的改變,所以不要把”孩子不聽話“單獨拿出來評價孩子,往往孩子的“不聽話”都會事出有因。更不要輕易將孩子的行為與爺爺奶奶掛鉤,這樣看不僅不全面,得到的偏差結果,還會讓孩子跟爺爺奶奶都很受傷。更重要的是一旦家長給孩子貼上“不聽話”這樣的標籤,孩子便會朝著這個標籤的方向發展下去。所以,當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期待相悖時,先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1、陪伴缺失,孩子用“不聽話”吸引父母的注意。由於父母工作忙,把照顧孩子日常生活,交給爺爺奶奶的家庭,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少。雖然有爺爺奶奶的照顧與疼愛,但是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渴望是一種天性,從來都只會增多不會減少。孩子想表達的東西父母聽不懂,與孩子的對話無法保持相同的頻道,孩子釋放的交流資訊得不到迴應……那麼,孩子便會以各種淘氣、不聽話來示意反抗,或以此吸引父母的注意。
2、爺爺奶奶的撐腰護短,導致孩子任性不聽話。由於爺爺奶奶"隔代親"式的疼愛,會導致很多讓人不能理解的對孩子縱容的行為。如,孩子哭著說不想去、不願意去幼兒園,爺爺就趕緊把孩子哄好,帶著著孫子外邊玩去了;孩子在超市撒潑一鬧,想要啥奶奶就給買啥;更不要說父母管教孩子時爺爺奶奶的撐腰護短。這樣的溺愛容易導致孩子形成驕縱的性格,且不聽父母管教。
3、家庭環境的改變,引起孩子情緒異常。穩定的家庭環境,有利於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一些生二胎的家庭,如果沒有做好大寶的心理建設,在大寶沒有準備好接納小寶寶的時候,二寶的到來,勢必會分散家人對大寶的照顧精力。於是大寶會做出一些反常事情,如不聽話,和家裡人對著幹,目的是要將媽媽的注意力,從小寶那裡轉移到自己身上來。
無論是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都是為自家寶貝好,有時候只是好的角度不一樣,但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要讓孩子懂得講禮貌、感恩父母和家人、樹立信心、為人誠懇、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己動手能力、教會孩子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這是我們作為長輩應做的,共同協助孩子的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