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陽數學課堂
-
2 # 梅里一了
謝邀,不同的時代環境,教子的方法有不同的評價標準。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典型的亂世,東晉向劉宋的過渡時期,長江以北的大好河山早就丟了,長江以南的小朝廷,內鬥和傾軋一刻也沒消停。在這樣的環境中,活下去並保持人格的完整,可以說是教子最崇高的目標,陶淵明就是按這個目標教導兒子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那篇《與子儼等疏》中,這封信寫於他那名篇《桃花源記》差不多同一時候,北府軍閥劉裕殺了東晉皇帝建立劉宋的階段,作為荊州軍後代的陶淵明作了最壞的打算(荊州軍和北府軍是對頭),寫下這封信,可以視作一份遺書,所以特別的語重心長。這封信中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引用子夏的語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講出一個人的窮達不可妄求。第二層講了王孺仲的故事,以說明自己的人生選擇。王孺仲是王莽時候的人,王莽篡權後,王孺仲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辭官回家種田。一天一位在朝為官的朋友的兒子開著豪車穿阿瑪尼來串門,王孺仲的兒子剛從田裡一身泥水的回來,看見一身光鮮的公子哥,自慚形穢。王孺仲看在眼裡,覺得愧對兒子,一晚都睡不著,王妻卻認為大丈夫貧賤不可奪其志,品格的高貴,勝於富貴。王孺仲聞之釋然。第三層,舉了很多例子,講了兄弟友愛的重要。農耕社會,窮人孩子早當家,兄弟間相互幫襯,共度難關很重要。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在那動亂的年代,不求功名,種田為生,雖然清苦一些,但陶淵明和老伴自食其力活過了花甲之年,在老家九江,安然壽終。比起與兒子一起共赴法場的李斯,教子不可謂不成功。一個人作為生命體在亂世中,無愧於心的立於天地之間,壽終正寢,需要大智慧。
成功的人背後一定有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所以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詩人,而曾國藩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完人,他們兩人的教子之道或者能給予我們一點啟示。
東晉義熙四年秋天,陶淵明離家去彭澤任縣令。陶大人是典型的中國式官員父親,生怕自己孩子受苦受累,為了更好地照顧兒子,他特意派了一個用人幫家裡做雜事,為此,專門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說:“此亦人子,可善遇之。”陶公子們有沒有善待這位用人,誰也不知道,不過陶大人在百忙之中提醒兒子們要善待用人,可見陶公子們平時對用人真不怎麼的。
陶淵明對於兒子們是非常寵愛的,有一次還因為沒有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環境,專門寫了一封信給兒子們,自責之情溢於言表。信的大意是這樣的:爸爸一輩子心高氣傲,不適合在官場裡混,所以幾次三番辭官,做官的日子還沒務農的日子長,搞得家裡很窮,自己倒無所謂,就苦了你們這五個孩子。古人常說“既使之生,則使之可”。我生了你們,卻沒有養好你們,一想到這些,做爸爸的就特別難受。
從陶淵明的兩封信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孩子是多麼溺愛。這種溺愛讓孩子失去了基本的上進心。後果就是“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同樣是在朝中做官的曾國藩,對於孩子可以說是苛刻了,他在家書裡這樣寫道:“俸若日多,則賙濟親戚族黨者日廣,斷不蓄積銀錢為兒子衣食之需。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些,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逸作惡,必且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若祿入較豐,除堂上甘旨之外,盡以周湃親戚族黨之窮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國藩留給兒子的是兩樓的書,在他的教導之下,兒子曾紀澤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過出使英、法、德、俄四國的欽差大臣。曾紀鴻自學成才,著有《對數評解》、《圓率考真圖解》、《粟布演草》等數學專著傳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留金不如留經”。意思是說,留給子孫滿箱黃金,不如教會子孫一本經書。意在告訴後人,與其給孩子置下萬貫家財,不如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如何生存。陶淵明與曾國藩教子的經歷告訴我們:教育孩子,關愛孩子,不是給他們提供奢華的生活條件,溺愛只會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