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比高底,量比來去”出自《食存五觀》。全文是: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這是佛門的“飯訓”,用佛教的專用術語說出來,叫做——“食存五觀”。“食存五觀”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面對食物、準備食用的時候,應該存有五種“觀想”。“觀想”也是佛門專用術語,它的含義也比較深廣,大概相當於“將觀察、觀念、思維、冥想、剖析、定位等等行為和作用融匯於一體”的意思。 “食存五觀”全文的意思是: 第一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好好計算一下,這一餐飯菜需要多少功夫、多少功勞、多少功德的積累才能得到;好好測量一下,這一餐所需的水、電、煤、米、菜、油、佐料等等,都是從哪裡來的?是怎麼來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變魔術變出來的,而是多少人的汗水和心血換來的。隨便舉出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太多太多人的辛勤付出。當我們端在手裡、吃在嘴裡的時候,可曾把這其中的“帳”好好計算過? 第二觀:“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應供”是佛門用語,放在諸佛菩薩、高僧大德身上,就是“應當接受眾生的供養”;放在正在努力修行的普通凡夫身上,就是“應答眾生的供養以廣結善緣、自他互勉”。吃飯就是“應供”的一種方式。要好好思忖一下自己的德行,自己究竟是“全”德呢?還是“缺”德呢?然後根據自己在德行方面的“全、缺”情況,來決定自己應該怎樣吃這餐飯。 第三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既要防心“離”,又要防心“過”;防心“離”,是防止心念離開正道;防心“過”,是防止心念耽迷在過失上面;這些“離”和“過”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產生出來的,所以需要隨時提高警惕進行防止。而“離”和“過”一旦產生、流露出來的最明顯現象就是以“貪”為首的幾個“宗”(這裡的“宗”意思就是“宗主、首領”)。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哪幾個“宗”吧!哈哈——就是“貪、嗔、痴、慢、疑”及其“等等”啦。 第四觀:“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這一餐飯的性質是“正事”之“良藥”,它的目的是“為”了治“療”這個“形”體、使其暫時不致“枯”萎!“正事”,即非“邪事”;那麼什麼是佛法的“正事”和佛門弟子的“正事”呢?好好想想。“良藥”可能還會“苦口”,說明這頓飯既不是為了追求色、香、味、形的世俗感官享受,也不是為了吃得油光水滑、皮毛髮亮、搖頭擺尾、甚至是“滿漢全席”。只要能達到“療形枯”的目的,足矣。 第五觀:“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是為了成就道業,就應該接受此食。不是為了成就道業,就不應該接受此食。所以佛門有兩副齋堂門口的對聯寫得很好。第一副這樣寫:“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能夠老老實實心存“五觀”,則“金易化”;如果還有貪、嗔、痴這“三心”(也有說“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心”的),則“水難消”。第二副對聯是這樣寫的:“有彌勒肚皮千金易化,無維摩手段滴水難消”。 因為有“食存五觀”,所以佛門的齋堂又稱為“五觀堂”。
“功比高底,量比來去”出自《食存五觀》。全文是: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這是佛門的“飯訓”,用佛教的專用術語說出來,叫做——“食存五觀”。“食存五觀”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面對食物、準備食用的時候,應該存有五種“觀想”。“觀想”也是佛門專用術語,它的含義也比較深廣,大概相當於“將觀察、觀念、思維、冥想、剖析、定位等等行為和作用融匯於一體”的意思。 “食存五觀”全文的意思是: 第一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好好計算一下,這一餐飯菜需要多少功夫、多少功勞、多少功德的積累才能得到;好好測量一下,這一餐所需的水、電、煤、米、菜、油、佐料等等,都是從哪裡來的?是怎麼來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變魔術變出來的,而是多少人的汗水和心血換來的。隨便舉出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太多太多人的辛勤付出。當我們端在手裡、吃在嘴裡的時候,可曾把這其中的“帳”好好計算過? 第二觀:“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應供”是佛門用語,放在諸佛菩薩、高僧大德身上,就是“應當接受眾生的供養”;放在正在努力修行的普通凡夫身上,就是“應答眾生的供養以廣結善緣、自他互勉”。吃飯就是“應供”的一種方式。要好好思忖一下自己的德行,自己究竟是“全”德呢?還是“缺”德呢?然後根據自己在德行方面的“全、缺”情況,來決定自己應該怎樣吃這餐飯。 第三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既要防心“離”,又要防心“過”;防心“離”,是防止心念離開正道;防心“過”,是防止心念耽迷在過失上面;這些“離”和“過”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產生出來的,所以需要隨時提高警惕進行防止。而“離”和“過”一旦產生、流露出來的最明顯現象就是以“貪”為首的幾個“宗”(這裡的“宗”意思就是“宗主、首領”)。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哪幾個“宗”吧!哈哈——就是“貪、嗔、痴、慢、疑”及其“等等”啦。 第四觀:“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這一餐飯的性質是“正事”之“良藥”,它的目的是“為”了治“療”這個“形”體、使其暫時不致“枯”萎!“正事”,即非“邪事”;那麼什麼是佛法的“正事”和佛門弟子的“正事”呢?好好想想。“良藥”可能還會“苦口”,說明這頓飯既不是為了追求色、香、味、形的世俗感官享受,也不是為了吃得油光水滑、皮毛髮亮、搖頭擺尾、甚至是“滿漢全席”。只要能達到“療形枯”的目的,足矣。 第五觀:“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是為了成就道業,就應該接受此食。不是為了成就道業,就不應該接受此食。所以佛門有兩副齋堂門口的對聯寫得很好。第一副這樣寫:“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能夠老老實實心存“五觀”,則“金易化”;如果還有貪、嗔、痴這“三心”(也有說“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心”的),則“水難消”。第二副對聯是這樣寫的:“有彌勒肚皮千金易化,無維摩手段滴水難消”。 因為有“食存五觀”,所以佛門的齋堂又稱為“五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