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暈者

    諸葛亮的《隆中對》裡的設想分二步,第一步取荊州,進而取蜀以求天下三分之一;第二步待時機成熟(蜀長魏消),則可命一上將北伐統一中原恢復漢朝。歷史上無“蜀漢”之稱,那僅僅是歷史書上的名稱,但是,有道是“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皆透露出天道之機。到了春秋戰國,周朝氣數已盡。漢朝至魏,中間扣去王莽篡位十八年(西漢和東漢也是歷史學家為敘述方便清楚而給予的術語名詞,歷史上就是一個國號漢),四百年期限已至,漢亡是天道(歷史的必然性)。劉備是漢高祖繁衍的十八代子孫後裔中衰敗窮困潦倒的一位,但他胸有大志,智謀超群,情商特高而又善於使用在領導藝術中,本人身體健康強壯,該出手時就出手。諸葛亮的想法富於條理性,正中劉的下懷,把劉的想法理順了,一主一僕,二人一拍即合。在實踐中,劉備是統帥,是直接的指揮者,諸葛充當了參謀聯席會議主席的角色。蜀漢建立以後,劉備仍是主要決策者和三軍總司令,由於幾次大戰役的失利,蜀漢已經兵乏民疲。諸葛亮接收了劉的經營不善的漢家殘局,他沒有國力,也沒有魄力(畢竟只是個參謀長)率兵直出子午谷伐魏,只能穩紮穩打的六出祁山無功而返(這情景使我想起秦漢間匈奴採取的屢次犯邊的行徑),而諸葛本人積勞成疾,積慮致病,鞠躬盡瘁於五丈原,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賢相的好名聲。而被歷史詬病的曹操卻奪得了天下,與其說三分歸一晉統一了中國,不如說曹魏代替了漢朝。至於像羅貫中之流具正統思想的儒家文人也只能藉助小說來舒解他的耿耿之懷。

  • 2 # 德雨50926495

    子午谷,位於陝西長安縣南,是關中通漢中的一條穀道, 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子午道秦南道也。子午谷是秦嶺,六條連線西南的大動脈中,最險峻的,歷史上多次有兵家企圖偷渡,但從未成功。

    在三國史上,魏延曾建議,從子午谷出奇兵,直下魏國首都,但被丞相否定,其原因應該與子午谷,難以預測的天氣,和艱險的地勢有關。魏延的計謀,後來也有人試過,但都失敗了,比如東晉的桓溫伐前秦,就是偷渡子午谷,結果還沒出谷就中了秦軍的埋伏。但是,子午谷在唐玄宗時期,為滿足楊玉環吃新鮮荔枝的喜好,曾經修整過,成為一條“荔枝古道”。這是後話了。

    “諸葛一生唯謹慎”,對於魏延的建議,認為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有人認為,孔明謹慎過度,不用魏延之計,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我想,孔明的戰略重點,不是長安,而是先取隴右五郡,先站穩腳跟再說。

    魏延此計太過冒險,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險地,在子午谷設伏,或者即使能成功透過子午谷,佔領長安,萬一曹軍把他後路截斷,再形成包圍之勢,魏延和那些蜀軍將士,必然會死無葬身之地。

    魏延從漢中出發,進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長安,這個行軍必須在10天內完成。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30天之內,在長安同魏延會合。三百多公里的子午道,兩邊高山對峙,中間水流湍急,全靠架在懸崖上棧道通行。還要修復損壞的棧道,二天之內到達長安,如何保證?同樣,丞相從斜谷進軍,也要走棧道,也面臨魏延同樣的問題,能否在30天內趕到長安?二路軍馬如何同步?未可知也。

    在丞相看來,奇襲註定要失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與其白白葬送性命,還不如穩紮穩打。諸葛亮的最終目標是北伐,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穩的計劃。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難以預測。孔明在《隆中對》說過了,北伐成功的先決條件,是中原有變,所以諸葛亮大多數的進攻,都是以攻為守的牽制。

    加上魏延乃降將,儘管劉備忠心耿耿,也深的劉備重用,但是孔明認為,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故在魏延的使用上,採用“用之防之”的對策,且用且防。以至於孔明死後,設計併除掉魏延。這種樑子便結下了,死結無解。

    孔明死後,後主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但是魏延家族,並不這麼認為。大家都知道,陷害岳飛的四大惡人,跪於岳飛墓前,已有上千年。但是在魏延墓前,諸葛亮下跪的時間更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水青山手抄報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