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荼樸茶邦
-
2 # 海闊天空詩酒花
在民俗裡,人們常以三伏天和三九天來表示很熱、很冷。這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兩個時段,具體的推算跟曆法有關。
先說相對容易理解一點的三九天。三九是“數九寒天”的其中一段,“數九寒天”其實是九九八十一天,指的是從冬至日開始算起的81天,也就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
冬至是24節氣之一,時間固定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節氣屬於公曆或者說陽曆,而不是陰曆,詳細解釋參見我之前回答的《清明節為什麼就在新曆的四月4或5號呢?》)。因此每年的“九九天”也是固定的,基本上就是每年的12月22日至來年的3月12日左右。這段時間,從物候來說,也就是從冬到春的一個階段。所以民間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表明了這九個九天裡面物候的變化。
比較常見的一首《九九歌》是這樣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凍河開,八九雁歸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可見,“冰上走”的三九四九天,人體感覺是最冷的。具體算起來,“三九天”就是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1月9日至1月17日左右,而“四九”則是1月18日至1月1月26日左右。這也跟長期氣候統計的結果比較吻合。根據長期氣候統計,北半球一年之中氣溫最低的時候是1月份。
“三伏天”是和“三九天”對應的,指的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三伏”的時間推算要複雜一點,是陽曆的節氣和陰曆的天干相結合,取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開始,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開始,然後取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開始。
這就是籠統說的“三伏”。但在實際中,每年的具體時間和長度都不一樣。夏至時間是固定的,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或6月22日,但夏至之後第三個“庚日”是哪一天,就要看陰曆的標註了,公曆上的時間並不固定。由於天干只有十位,所以從這一個庚日到下一個庚日正好是10天。因此,常來說初伏(頭伏)10天,末伏(三伏)也定為10天,而中伏(二伏)距離末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算下來總共的“三伏天”就是30天或40天。實際上,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陽曆和陰曆的日子並不重合。夏至是每年陽曆的6月21日或22日,立秋是每年的8月7日或8日、9日,二者中間隔了45天左右。如果夏至當天或者沒過兩天就到了一個庚日,算得出,到第三個庚日也就是初伏開始時,距離夏至也不過20天多一點,中伏開始時,距離夏至不過30天多一點,還沒等到立秋,就已經又到了下一個庚日。因為還沒到立秋,這個庚日不能算末伏的開始,只能繼續算中伏,一直等到再下一個庚日,才能算末伏,這樣全部算起來,這一年的“三伏天”就是40天了。
如果夏至之後至少過了五天才等到一個庚日,那麼等到第三個庚日也就是初伏開始時,距離夏至已經有25天了,到中伏開始時距離夏至至少有35天,再有10天就到立秋了,那麼下一個庚日就有望趕上“立秋之後”,這樣一來全部的“三伏天”就是30天。
不管怎樣,“三伏天”就是和“三九天”對應的說法,表示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段。雖然是以陰曆推算,但對應陽曆,大概也就是每年的7、8月份,這也是跟人體感覺以及長期氣候統計結果相一致的。氣候統計上,北半球每年氣溫最高的月份是7月份。
-
3 # 陳相因631
中國地處北半球。最熱的時候是太Sunny直射“北迴歸線”上,正是農曆“夏至”,到了三伏天是最熱;到了Sunny直射“南迴歸線”上正是“冬至”到了數三九、四九天最冷。
回覆列表
“三九”和“三伏”的時間是:
“三九”:從冬至日開始數到第三個九日,大體在1月的9—17日。
“三伏”:時間每年不同,一般頭伏在7月中下旬,中伏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之內,末伏在8月中旬前後。
最熱的時候是第三個伏天,俗稱末伏。民間有^晚立秋熱死牛^之說。
最冷的時候是三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所以冷在三九 熱在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