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東歷史

    兩大原因:

    1、九品中正制的選拔制度

    在魏晉之前,選拔官員還是察舉制,底層人民還有上升的渠道,靠的是品行,靠的是孝。但是到了魏晉就變成了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無寒門,底層沒了上升渠道,把控權利的是門第。門第就是越來越大,權利也就越來越大。

    第二個原因:動亂

    魏晉一直處於社會動亂中,各方勢力都有,這也導致了,沒有哪一個階級有足夠的能力,聚集足夠大的力量能夠改變這種局面,反而造成了門第實力的壟斷。

  • 2 # Ulb

    這個問題該從漢說起,豪強土地兼併,外戚輪流掌權,軍閥割據一方,例如袁紹一族四世三公,江東陸遜一族,門閥日漸興起,最後魏帝曹丕無奈,接受了這個現實,實行九品中正制,門閥世家實力,新朝王莽新政就是為了防止世家大族實力,無奈失敗

  • 3 # 猴格大人

    魏晉時期世家門閥強大的根本還是因為人口的問題,為了人口不銳減的那麼厲害,政府才大力扶持世家復興。

    世家門閥的根本基石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也是世家貴族維持地位的一種方法。春秋以上的世家貴族不單單是社會的一份子,還有不可忽視的政治地位,每一個世家就是國家內部的獨立小王國,所以,春秋時期,什麼七穆什麼三桓的才可以輪流執政,齊晉兩國的世卿才可以取代公室。對於國家君主來說,這並不是件好事,世家門閥就是影響君主集權的攔路虎。因為對他們來講,亡國只是亡君主一家,對他們世家的傷害有限度,所以,對君主家代表的國家並沒有多少歸屬感。

    進入戰國後,首先注意到大家世族問題的是秦國的商鞅,所以,他的變法中就有廢除大家族的一項,努力打散華人的家族觀念,家族的意識變的弱了,國家的意識就得以提高,國家才能強大,準確的說,中央才能集權。

    就是從戰國開始,世家衰落,政治地位喪失,集權的君主可以決定世家的命運。

    但是,慢慢的,小家庭的盛行後所帶來的弊端也開始顯示出來,家族觀念淡薄的人們就對繁衍子孫沒有那麼熱衷了,總覺得國家還有其他人在生。而戰國末期到漢代盛行的房中術也大行其道,大家都追逐養生成仙了,誰還去生孩子要累贅啊,這些人更是對家族對後嗣淡薄的很。

    所以,人口問題就不可忽視的浮出水面,戰國時代的七雄已經發現這個問題,也在努力的提倡人口增加,效果卻並不明顯。再加上連年戰亂,人口銳減,進入漢代,朝廷也一直提倡增產報國,甚至以人口增加的多少作為地方官員考評的標準,可見人口缺乏到什麼程度。漢代鼎盛人口也沒有超過六千萬,到了東漢,經過動亂,人口更是大減,經過東漢皇帝們的鼓勵獎勵生育,人口的增長也還是很有限度,漢章帝曾經頒佈著名的胎養令,生育的前後四年全部免除算賦,還給胎養糧,效果也並不大。

    這個時候,東漢皇帝開始想法設法恢復之前幾乎滅絕的世家門閥制度,戰國時期,小家庭可以多收賦稅,可以削弱家族觀念,增強國家觀念等等這些優點,現在都成了缺點,小家庭的個人流動較大,為社會增加不安的因素,小家庭的子孫觀念淡薄等等。世家可以讓大家各安其位,當然,更重要的是,世家提倡多子多孫,如果世家復興,人口的缺乏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因此,世家門閥在國家的扶持下慢慢復興,到東漢末,世家制度已經逐漸恢復,人口雖然不見有增加多少,但是不會再過度的減少,足以維持國家運轉。

    恢復起來的世家門閥重新擁有自己的家族宗法制度,重新擁有了社會的政治地位,到魏晉鼎盛,南北朝衰落。

    參考資料:中國的文化與中國的兵

  • 4 # 歷史知道點

    門閥士族發展的根主要在一下幾個方面:

    其一、政治上。曹丕創立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官僚把持朝政;晉八王內亂漢族政權倒臺,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建立政權同漢族民族矛盾激化。晉王室需要士族扶持,士族需要藉助王室權威號召二者互相利用遂形成政治上的合作。

    其二、經濟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晉推行蔭戶佔田制,使得士族佔有大片農田山林。流民出現加之內亂戰火無數流民依附到佔地廣大計程車族門下。使得士族莊園經濟快速發展,為門閥提供了經濟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怎樣開通放放心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