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佳的慧慧

    刮痧療法是用邊緣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湯匙、銅錢、硬幣、玻璃,或頭髮、苧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體表部位進行由上而下、由內向外反覆刮動,用以治療有關的疾病。本療法是臨床常用的一種簡易治療方法,流傳甚久。多用於治療夏秋季時病,如中暑、外感、腸胃道疾病。有學者認為刮痧是推拿手法變化而來。《保赤推拿法》載:"刮者,醫指挨兒面板,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時期,有較多的刮痧療法記載,並稱為"夏法"。及至清代,有關刮痧的描述更為詳細。郭志邃《痧脹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吳尚先《理瀹駢文》載有如"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鹹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鬆解。"《串雅外編》、《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等醫籍中也有記載。由於本療法無需藥物,見效也快,故現仍在民間廣泛應用,中國南方地區更為流行。1.苧麻:這是較早使用的工具,選取已經成熟的苧麻,去皮和枝葉曬乾 牛角刮痧板,用根部較粗的纖維,捏成一團,在冷水裡蘸溼即可使用。2.頭髮:取長頭髮,揉成一團,蘸香油,作工具使用。3.小蚌殼:取邊緣光滑的蚌殼,多為漁民習用。4.銅錢:取邊緣較厚而又沒有缺損的銅錢。5.牛角藥匙:即通常用於挑取藥粉的牛角及其他材料製成的藥匙。如:牛角刮痧板、水牛角刮痧板6. 瓷碗、瓷酒盅、瓷湯匙、嫩竹片、玻璃棍等,選取邊緣光滑而沒有破損的即可。為現代所習用的工具。7. 準備小碗或酒盅一隻,盛少許植物油或清水。 刮治部位 1.背部:病人取側臥或俯臥位,或伏坐於椅背上。先從第七頸椎起,沿著督脈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後從第一胸椎旁開沿肋問向外側斜刮。此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2.頭部:取眉心、太陽穴。3.頸部:項部兩側,雙肩板筋部(胸鎖乳突肌),或喉頭兩側。4.胸部:取第二、三、四肋間,從胸骨向外側刮。乳房禁刮。5.四肢:臂彎(在肘的屈側面)、膝彎(膕窩)等處。本療法有宣通氣血,發汗解表,疏筋活絡,調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臟之俞穴皆分佈於背部,刮治後可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於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逐邪外出。根據現代醫學分析,本療法首先是作用於神經系統,藉助神經末梢的傳導以加強人體的防禦機能。其次可作用於迴圈系統,使血液迴流加快,迴圈增強;淋巴液的迴圈加快;新陳代謝旺盛。據研究證明,本療法還有明顯的退熱鎮痛作用。本療法臨床應用範圍較廣。以往主要用於痧症,現擴充套件用於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等疾病。一、痧症(多發於夏秋兩季,微熱形寒,頭昏、噁心、嘔吐,胸腹或脹或痛,甚則上吐下瀉,多起病突然):取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刮治,如見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陽穴。二、中暑:取脊柱兩旁自上而下輕輕順刮,逐漸加重。三、傷暑表證:取患者頸部痧筋(頸項雙側)刮治。四、傷暑裡證:取背部刮治,並配用胸部、頸部等處刮治。五、溼溫初起(見感冒、厭食、倦怠、低熱等證):取背部自上而下順刮,並配用苧麻蘸油在膕窩、後頸、肘窩部擦刮。六、感冒:取生薑、蔥白各10克,切碎和勻布包,蘸熱酒先刮擦前額、太陽穴,然後刮背部脊拄兩側,也可配刮肘窩、膕窩。如有嘔惡者加刮胸部。七、發熱咳嗽:取頸部向下至第四腰椎處順刮,同時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顯,再刮治胸部。八、風熱喉痛:取第七頸椎至第七胸椎兩旁(蘸鹽水)刮治,並配用擰提頸部前兩側肌肉(胸鎖乳突肌)約50次。九、嘔吐:取脊柱兩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順刮。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兩側刮治。也可同時刮治胸腹部。十一、疳積:取長強穴至大椎穴處刮治。十二、傷食所致嘔吐腹瀉:取脊椎兩側順刮。如胸悶、腹脹劇痛,可在胸腹部刮治。十三、頭昏腦脹:取頸背部順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陽穴等。十四、小腿痙攣疼痛:取脊椎兩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時配用刮治膕窩。十五、汗出不暢:取背部、胸部順刮。如手腳出汗不暢者,可在肘部、膕窩處刮治。十六、風溼痺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後,蘸酒順刮頸、脊柱兩旁,同時取膕窩、肘部或痛處刮治,每日2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含有等待愛人的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