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72660308485

    哪些膽道手術需要放“T”形管引流   單純性膽囊切除術是不需要放“T”形管引流的。凡是施行總膽管切開取石或探查時,一般都要放一根“T”形管引流,把膽管內的殘餘泥沙樣結石及含毒素的膽汁排出體外,使膽道炎症消退,有利於肝功能的恢復及肝細胞的修復。另一方面因為膽總管經過切開後,膽總管的下端括約肌會產生暫時性水腫或痙攣,使膽汁流出受阻,膽總管內的壓力越來越高,膽汁就很可能從縫合口外漏入腹腔,引起膽汁性腹膜炎,放置“T”形管引流後,可避免這一種併發症。另外也可避免膽總管切口發生疤痕狹窄而管腔變小、粘連梗阻。      帶T形管的病人應注意什麼   在膽道手術中放T形管引流的病人,術後T形管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病人恢復的好壞,生命的安危,全靠T形管護理的正確與否。稍有不慎,就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這是醫生、護士、病人和家屬都要共同注意的,決不可等閒視之,馬馬虎虎處理。T形管引流術後,在護理方面要注意:   (1)除了在T形管引出腹壁處要與面板縫扎固定外,還要用膠布將T形管固定在腹壁面板上,以防T形管脫出。   (2)在病人沒有完全清醒前,謹防病人把T形管拉出來,也要防止病人翻身時脫出來。對術後躁動不安的病人應有專人陪護或將其雙手固定在床邊。   (3)在T形管上另接一根稍長的橡皮管,再接在床邊的消毒瓶(袋)上。連線引流瓶(袋)的橡皮管要長短粗細適中,不要太硬或太軟。太長或太短都可使病人活動或翻身不方便,太細的管引流不暢,容易被血塊或膽泥堵住,太軟的管容易受壓曲折不通。   (4)每天觀察並記錄引流瓶內的膽汁量和膽汁顏色。在一般恢復順利的病人,膽汁量由少(由於麻醉和手術的影響,最初每天約為300~400ml)到多(術後3~4天病人開始恢復飲食後,膽汁量增多,每天可達600~700ml),再逐漸減少(由於膽總管下端炎症水腫消退,部分膽汁流入十二指腸);膽汁的顏色由術後1~2天時的淡黃色逐漸變深,由混濁逐漸變澄清透明,呈金黃色。如果在術後不久膽汁突然減少甚至完全沒有膽汁流出,則可能有引流管受壓、堵塞或部分滑出,此時應立即通知醫生,以便及時處理。   (5)若T形管引流有膽汁量突然增加,應疑有膽道下端阻塞的可能。如同時有膽汁混濁或有膽泥時,可由醫生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黴素)沖洗T形管。長期帶T形管的病人也應定期沖洗(一般每週1~2次)。沖洗時不能用力過猛或過快,以免引起脹痛及發熱。   (6)術後3~4天起,病人可坐起或逐漸下床活動,但不可把引流瓶(袋)提得過高,以免膽汁倒流進膽道,增加感染的機會。   (7)從術後第7~8天起,可把引流橡皮管逐日抬高一些,以減少膽汁流出量。幾天後,如果沒有不舒服,可在飯前夾管2~3小時,並逐日延長夾管時間,直到術後第10~12天全天夾管為止。      什麼情況下可以拔T形管   膽道T形管引流術後,大多數病人在術後20天左右可以將T形管拔除。這時,膽道病變已基本解除,膽道和胃腸道功能也基本恢復,在T形管周圍已形成一條較堅實的纖維竇道,此時拔去T形管,膽汁不會流進腹腔。但是,如果膽道有嚴重感染(仍有發熱、膽汁混濁、膽汁細菌培養為陽性),或膽汁中有泥沙樣結石,或膽道有其他病變,則可能要延遲至數週甚至數月才能拔管。也有因膽道支撐需要,把T形管放半年至1年的,個別病人因病情需要而放置T形管更久。   一般情況下,只要具備下列條件時,可考慮將T形管拔除:①無腹部疼痛及發熱,血象正常。②黃疸消退,大便顏色恢復正常。③膽汁引流量日益減少,膽汁澄清,鏡檢無膿細胞或蟲卵。④經T形管膽道造影顯示膽總管內無結石、蛔蟲及異物,而且膽道通暢。⑤夾管48小時,無腹部不適或發熱者。   在拔管時,病人必須與醫生配合,平臥,腹部放鬆,不要憋住氣,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拔管上,以免腹肌緊張。一般情況下,拔管並不困難,也無劇烈疼痛,所以病人不必緊張。拔除T形管後,可能會從T形管的竇道內流出一些膽汁,可用腹帶加壓包紮2~3天,也可用凡士林紗布輕輕填塞引流口。由於膽道遠端通暢,膽汁不會再從創口向外流,數天就可以閉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譽遠安宮牛黃丸的主要功效是?